本罪的客观方面首先表现为违反劳动管理法规。劳动管理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其中明确规定了禁止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规定。
本罪的客观方面还包括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高空、井下作业,或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且情节严重。
童工是指被雇用从事劳动的在国家允许就业法定最低年龄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我国,童工指的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与童工相近的概念是未成年工,指的是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超强度体力劳动是指国家标准中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高空作业是指国家标准中第二级以上的高处作业;井下作业是指矿山井下作业;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是指在存在易燃、易爆、放射、毒害等危险物质或其他危险因素的环境中从事劳动,且雇用童工人数较多,雇用童工年龄过低,或采用暴力、胁迫手段强迫童工劳动等。
本罪的客体是童工的身心健康。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超强度体力劳动或危险环境下的劳动对其身体健康和成长产生严重威胁。此外,过重或恶劣的劳动环境也会对童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即明知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而雇用并安排其从事危重劳动。这包括明知未满16周岁而雇用童工,并安排其从事危重劳动。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才能构成本罪。如果仅仅是明知其未满16周岁而雇用,但并未让其从事危重劳动,或者不知其未满16周岁,因过失而雇用并让其从事危重劳动,都不能构成本罪。
在实践中,未成年人被雇用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雇主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明知其未满16周岁而雇用,也包括未成年人为了打工而隐瞒真实年龄。如果用人单位过失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安排其从事危重劳动,不能构成本罪。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明知未成年人提供虚假信息,却未认真审查其年龄而直接雇用并安排其从事危重劳动,应当认定为故意行为。
本罪的主体是用人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根据《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规定,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因此,用人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指的是上述机构和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本人。直接责任人员包括负责招工、用工安排工作的人员以及其直接负责人。
最高院公布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故意伤害案。案例中涉及一起家长因怀孕后对非亲生女儿进行虐待,导致女孩受伤死亡的案件。法院认定曾冰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文章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并建议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管,预防和减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夫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未成年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其继承范围广泛。父母在离婚时需明确家庭财产种类,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利,不得侵犯其继承权。同时,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应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并倾斜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抚养子女的一方需
我国关于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拘留是否会留下档案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虽然会留下案底,但会进行封存处理。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不满18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予以封存,不会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