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权是指在他人不正当行使其权利,对自身权益造成损害时,作为一种对抗权的行为。它是一种反制措施,用于限制过度使用权利的行为,以保护双方共同的利益。
广义上的抗辩权是指阻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不论他人行使的权利是否为请求权。狭义上的抗辩权则特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即权利人行使其请求权时,义务人享有的拒绝其请求的权利。
在现代民法中,学者对抗辩权有不同的定义。洪逊欣先生认为,抗辩权是指阻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特别是拒绝请求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梅仲协先生认为,抗辩权是指在请求权人行使权利时,义务人有权拒绝其应付给付的权利。郑玉波先生则认为,抗辩权属于广义的对抗权,是对抗请求权的权利,但不限于请求权,也可用于对抗其他权利的行使。大陆民法学者中有人认为,抗辩权是能够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权利。还有人认为,抗辩权是指权利人对抗他人请求权或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权利。
从以上学者对抗辩权的定义可以看出,抗辩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抗辩权是指阻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不论他人行使的权利是否为请求权。狭义上的抗辩权则特指专门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即权利人行使其请求权时,义务人享有的拒绝其请求的权利。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以及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并未对抗辩权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有我国的《担保法》第二十条第二款对抗辩权做了明确规定,将其定义为:“抗辩权是指债权人行使债权时,债务人根据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显然,这是从狭义的角度给出的抗辩权的定义。本文将讨论的正是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中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和顺序履行抗辩权。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
小额诉讼程序中的反诉问题。被告可在小额诉讼中提出反诉,但提出后案件将不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而是转为普通程序审理。反诉的构成有条件限制,需注意的事项包括合并审理、专属管辖、诉讼请求关联性等。若不符合反诉构成要件,应属于抗辩范围。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些事
单务合同中当事人是否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问题。同时履行抗辩权仅适用于双务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债务基于同一合同产生并具有对价或牵连关系。对于主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的关系也进行了阐述。关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举证责任,学界存在不同理解,但权利人若无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