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财产上的利益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增加了财产总额。不当得利的成立需要满足一方取得了财产利益的首要条件,如果只是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而自己并未获得利益,即使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也不构成不当得利。
这里的利益包括财产的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财产的积极增加是指权利增强或义务消失,从而扩大了财产范围,例如获得所有权、知识产权或解除负担等;财产的消极增加是指由于特定情况下未减少财产而产生的利益,例如未支付应当支出的费用,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财产。
指由于特定情况导致他人的财产总额减少。如果只有一方获利而没有他方受损,就不能构成不当得利。这里的损失包括财产的减少和消极减少。财产的积极减少是指现有财产的减少,而财产的消极减少是指本应增加但未能增加的财产。
不当得利的成立需要利益和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一方受损是因为他方获利。至于损失和利益的范围大小是否一致,形式是否相同,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没有法律上的依据指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可以看出,对于获得利益而言,没有法律上的依据是必要的,不要求取得权力或财产也没有合法依据。
如果取得利益有法律上的依据,即使相对人受到损失,也不构成不当得利,例如赠与。没有法律上的依据既包括取得利益时没有依据,也包括取得利益时有依据但之后该依据消失。如果一项买卖被撤销,一方应将从对方获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
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予以收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进行管理或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代为清偿是否构成不当得利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而代为清偿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合同性质、债务性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约定等。最新资讯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不当得利有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表见代理与善意取得两者之间的区别。表见代理和善意取得都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但二者在相对人的注意义务、适用场景及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不同。表见代理涉及代理行为的外观,其构成要件包括无权代理、客观上的代理权理由等,但存在可操作性不足和善意判断不明确
建筑工程中无效工程款是否属于不当得利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取得利益且给他人造成损失。建筑工程合同无效不属于不当得利范畴,而是根据相关法律解释进行处理。最新民法典也对此做出了规定,针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