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中作品的构成要件怎么认定
时间:2023-10-24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人类的智力成果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智力成果均受著作权法保护。那么,知识产权中作品的构成要件怎么认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知识产权中作品的构成要件的认定
一、作品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作品应具备以下三个构成要件:1. 限定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2. 具有独创性;3. 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作品构成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认定上。最高法院认为,只有具备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才能被著作权法所保护。
1. 独创性的认定标准
虽然《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独创性的认定标准,但可以从著作权法的设立目的中确定独创性的认定标准。著作权法的设立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激励创作,促进科学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二是平衡创造者、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人之间的利益。这些目的可以从《著作权法》的规定中得出,例如职务作品的归属和电影作品的归属等问题。
2. 作品的可复制性
作品的可复制性是指作品必须以有形形式表达出来,才能被公众感知。这是因为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达方式而非思想,而作品以有形形式复制便于其再现和传播。然而,作品的可复制性并不要求作品已经被固定到某个介质上,而是要求作品具有可固定性。因此,《著作权法》规定的口述作品和舞蹈作品等并不要求已经被固定到介质上。将可复制性理解为具有可固定性更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
什么是发表权
发表权是著作权的一项权利,它指的是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即决定作品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公之于众。尽管不论作品是否发表,著作权人都依法享有著作权,但确定作品是否已经发表对于作品使用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使用未发表的作品和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判断作品是否已经发表的标准在于确定作品是否被公之于众。所谓公之于众是指著作权人将作品自行向不特定的人公开,或经著作权人许可向不特定的人公开。只要将作品置于不特定人所知的状态即为作品发表,而公众是否知晓和注意该作品则不影响对该作品发表的判定。作品如果只是向特定范围的人或相互有关联的人公开,则不属于发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其他应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违禁物品是否享有著作权保护
违禁物品在著作权法下的保护情况。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违禁物品也可以享有著作权保护,但一些作品如时事新闻、法律、法规等不享有著作权保护。著作权保护的主体包括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其中公民、法人、非法人单位、外国人和国家都可以是著作权人。特殊情况下的作品著作
-
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要件详解
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并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这些商业秘密,或违反约定和权利人的保密要求,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其次,侵犯著作权主要指未经著
-
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要件
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和侵犯专利权。侵犯商业秘密主要是通过盗窃、利诱、胁迫等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并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害。侵犯著作权主要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文字、音乐、电影等作品,或制作、出
-
知识产权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有哪些
在我国以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为主体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针对侵权行为,主要规定了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责任承担形式。在目前的立法上,只有著作权法规定了这两种责任形式,而且对其构成要件没有明确规定,似乎可以认为只要构成侵犯著作权就
-
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是怎样认定的
-
实质审查是什么意思
-
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能否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