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内的标的受到侵害。
2. 侵权行为必须涉及著作权法明文保护的排他性权利。
3. 被害人必须拥有著作权。
4. 被害人必须证明对方存在侵权行为,即侵害著作权人受法律保护的特定权利。复制、展览、表演、发行等行为相对客观,较容易判断是否构成侵权。然而,对于"抄袭"行为,即因"观念"等不受保护,需要首先区分出受保护的"表现形式"。此外,抄袭并不仅限于逐字逐句的雷同,其判断不可避免地涉及主观的价值判断,缺乏客观标准。
5. 被告不能以"合理使用"原则为抗辩。著作权法以公益保护为重,即使未经许可使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被告仍可以"合理使用"为理由进行免责抗辩。各国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合理使用。此外,对于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明确如下:
(1) 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即根据其商业性使用或非营利教育性目的进行区分;
(2)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性质;
(3) 使用的数量及其在整个受保护作品中所占比例;
(4) 使用对受著作权保护作品的经济市场价值的影响。
小说版权登记的流程及时限,包括登记程序和办理时间。文章还明确了版权登记与注册的区别,介绍了我国修改的《著作权法》中关于著作权的具体权利形式,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数字化形式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以及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
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人身权的规定,明确指出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人身权与特定个人密切相关,具有专属性和绝对性,不能用金钱衡量。尽管人身权与财产权有联系,但仅仅是财产关系产生的基础,而不是转让的对象。只有著作权的财产权可以进行转移。
法律上判定剽窃行为的两个标准。首先,需判断被剽窃作品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需具备独创性和表现形式。其次,需判断剽窃行为是否超出“适当引用”的范围,超出则认定为侵权。适当引用的具体标准包括引用字数和被引用作品的比例限制。
同人小说的合法性及其是否构成对原著的侵权问题。需从改编权和使用原著元素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两方面评估同人小说是否侵犯改编权。同时,也要关注同人小说是否对原著进行歪曲或篡改,损害原著作者的名誉。同人创作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较难认定侵权,但需注意营销方面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