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房屋买卖 > 二手房买卖 > 二手房购销合同可以贷款么

二手房购销合同可以贷款么

时间:2020-05-25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725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二手房买卖,一些人买二手房想通过借款方式进行,那么二手房购销合同可以贷款么,关于二手房买卖合同贷款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为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二手房买卖合同贷款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二手房买卖合同能贷款的,有下列贷款方式

一、贸易贷款贸易房贷是指在购买普互市品住房时,您可以您所购住房典质,或以您自己或者第三人所有的其他财产作为典质物(质物),或者由第三人为贷款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向银行申请个人住房贷款。

二、公积金贷款居民购房除了动用历年的积蓄,购房资金不足部分一般都首先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仍不足部门则再申请由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解决,目前运用此种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与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相结合的"组合贷款”已是购房最普遍的贷款方式。

因为它比较符合现实又较为公道,究竟每户家庭可以计贷的个人住房公积金额度不会良多,若全部向银行贷款又会在利息上负担太重。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属政策性的个人住房贷款,具有一定的政策补贴性质,只要个人所在单位建立过住房公积金且定期缴交了公积金的均有权申请贷款,它最大的长处是利率低,1年至5年档,年利率只有4.14%,6年至30年档,年利率也不外4.59%,不仅低于现行同期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一般比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低1个百分点左右),而且要低于现行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

也就是说,在公积金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之间存在一个利差。

下面以五年期的储蓄存款和公积金贷款为例入行比较: 十万元存五年按期,五年后,客户可得利息14400元;申请公积金贷款十万元,在贷款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五年后,客户需支付利息10880元,存贷之间的利差为3520元。

而且,贷款金额越大,期限越长,利差就越可观。

三、一次性付款是过往最为常见的付款方式,目前一般多用于那些低价位小单元的楼盘销售。

利: 一次性付款一般都能从销售商处得到房价款的5%左右的优惠,如是现房则能很快获得房屋的产权,假如是期房则这种付款方式价格最低。

弊: 一次性付款需要筹集大笔资金,且损失此项资金的利息,对经济能力有限的购房者压力较大。

假如是期房的一次性付款,开发商有可能不定期交房,造成利息甚至全部房款损失,购房风险大。

四、分期付款又分为免息分期付款和低息分期付款,是目前比较吸惹人的付款方式。

利: 缓解一次性付款的经济压力,也可用房款督促开发商履行合同中的承诺。

弊: 分期付款跟着付款期限的延长,利率会越高,房款额比一次性付款的房款额高。

五、按揭付款即购房典质贷款,是购房者以所购房屋之产权作典质,由银行先行支付房款给开发商,以后购房者按月向银行分期支付本息的付款方式,由于它能使市场潜伏需求迅速转化为有效需求,所以成为促入房地产市场活跃的最有效手段。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夫妻共有房产的认定

    夫妻共有房产的认定问题。婚前购房,只有一方名字在合同上则认定为该方的婚前财产;婚后购房则无论谁付款、谁署名,都属于夫妻共有财产。离婚时贷款购房的分割也涉及不同情况,包括婚前按揭购房和婚后按揭购房,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割。

  • 上海二手房买卖流程详解

    上海二手房买卖的详细流程。首先,买卖双方需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并确定房屋合法性。之后,双方签订买卖合同并申请审查。接着办理立契手续,缴纳税费,办理产权转移过户手续。如需贷款,买方需与银行办理相关手续。最后,完成交易,包括领取房屋所有权证、付清房款和交付房

  • 一、二手房转按揭的法律办法

    一手房和二手房交易中,转按揭和赎契的方法和业务流程,以及转按揭中的风险规避问题。在转按揭交易中,包括转按和赎契两种操作方法,赎契方法更为普遍。办理转按揭需注意其特殊的手续和风险规避方式,同时需满足一定的申请条件。此外,转按揭贷款期限有其限制,需注意贷

  • 购房合同是否可加名

    购房合同中关于是否可以添加名字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购房合同只有一个名字的情况下,房产证也应只登记在该人名下,且贷款未还清前无法加名。双方可通过书面约定房屋所有权归属。办理房产证加名需要完成抵押变更手续、提交相关材料至房地产交易中心、缴纳费用等步骤,

  • 二手房买卖合同买家代签可以吗
  • 购买二手房怎样贷款
  • 二手房买卖合同要注意哪些细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