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分子同时构成诈骗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进行数并罚时,如果都是处有期徒刑的,有期徒刑最长不超过2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九条 【数罪并罚的一般原则】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殴打,是指对他人行使有形力,造成他人身体痛苦的行为。换言之,殴打相当于国外刑法中的狭义的暴行。亦即,殴打应是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
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对于追逐、拦截、辱骂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轻伤结果或者导致他人自杀的,使用凶器追逐、拦截他人的,多次追逐、拦截、辱骂他人的,追逐、拦截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应当认定为情节恶劣。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强拿硬要,是违背他人意志强行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既可以表现为夺取财物,也可以表现为迫使他人交付财物。对其中的财物宜作广义解释,即包括财产性利益。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对起哄闹事行为是否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判断,应以行为时的全部具体状态为根据。公共场所的性质、公共场所活动的重要程度、进入公共场所的人数、起哄闹事的时间、公共活动受影响的范围与程度等,是判断行为是否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重要资料。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的界定
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的界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并说明了犯罪行为的情节严重情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和处罚措施。
诈骗罪中夫妻唯一住房是否会没收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房屋是合法财产,则不会被没收,但如果房屋是诈骗所得且非生活必需品,则可能会被没收。文章还讨论了被诈骗的钱能否追回的问题,指出需要综合考虑追回可能性、积极配合警方以及追缴赃款的归属等方面。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将构成挪用公款罪,由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负责立案侦查。对于未达标准的行为,将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发现挪用公款行为应立即报案,以确保合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