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欺诈是指当事人故意编造虚假或歪曲事实,使对方误解,违背真实意思表达的行为。要构成欺诈,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目前学界和司法界对商品房买卖中欺诈行为的认定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筆者倾向于支持后一种观点,因为仅将惩罚性赔偿依据限定在《解释》规定的范围内容易引起认识上的混乱。筆者认为,出卖人的欺诈行为不仅可以表现为虚假陈述或误导陈述,还可以表现为重大遗漏或不正当陈述的某部分,只要出卖人主观上构成故意隐瞒和恶意造假,就应认定为欺诈。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规定,若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双倍赔偿条款,也称为惩罚性赔偿,旨在补偿受害消费者的利益,并惩罚欺诈经营者,恢复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平和社会正义。这是我国传统民法中合同赔偿责任只在于填补损失而不在于惩罚的重要突破。
《解释》第8条、第9条明确规定了商品房买卖过程中出卖人恶意违约和欺诈导致买受人无法取得房屋的五种情形,而《解释》第14条第2款则规定了面积误差的处理原则。
对于质量瑕疵的处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筆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行为不应局限在《解释》规定的范围,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确定了其他欺诈行为。如果仅按照《解释》规定处理,可能会损害买受人的其他合法权益。此外,国家立法的效力大于《解释》,既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对欺诈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未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要求根据《解释》范围外的欺诈行为进行惩罚性赔偿,法院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裁判。
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的要约性及其具体确定标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逐年增加,虚假广告欺诈买受人问题突出。根据最新司法解释,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一般视为要约邀请,但如果其中关于开发规划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
延期交房免责事由的法律解释。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自然灾害、政府行为和社会异常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对房屋交付的影响,并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当这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按时交房时,开发商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责任。但出卖人仍需在合理期限内履行通知义务,否则将构成
新房交房顶层漏水问题的处理方式,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商维修并验收合格后再收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商品房预售的相关法律和注意事项,包括竣工交付日期的规定、预售许可证的问题等,购房者在购买预售房屋时需谨慎核查相关证件。
违约金和损失赔偿不可以同时主张。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如果同时约定了的,只能择一适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