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的人员进行的处罚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第五十四条和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对违法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时,需要承担举证的责任。如果经过调查,行政机关发现违法事实清楚,且违法证据充分,就可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立案后,办案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查,收集和调取证据,并可以依法进行检查。在进行调查取证时,办案人员一般应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证》。
案件核审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负责实施。核审完毕后,办案机构应将案卷、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建议以及核审意见报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审查决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在批准行政处罚建议后,办案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处罚内容,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权以及其他权利。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经审查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给予行政处罚、销案、不予行政处罚、移送其他机关等处理决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一般情况下,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如果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如果案情特别复杂,经延期仍不能作出处理决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需要召开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是否继续延期。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听证、公告和鉴定等时间不计入案件办理期限。
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并送达后,当事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如果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2)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病危是否能免除行政处罚的问题。虽然病危状况本身不能免除处罚,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以及特定情节和表现等,可以考虑是否免予行政处罚。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不当得利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原告需证明交付给被告的事实和错误原因,并承担无法证明给付错误原因的举证责任。在审理实践中,真正符合法律意义的“不当得利”案件很少,法官不应轻易引导当事人再次提起不当得利诉讼。
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是否可以参军的问题。根据征兵政治审查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如果满足政治条件,包括热爱党、祖国、军队等,并且没有涉及其他不符合征集服现役的情形,那么他们仍然可以参军。父母的失信情况不会对孩子的参军资格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