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失信人还清债务后,一般在三个工作日左右会消除失信记录。
根据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1) 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
(2) 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履行完毕;
(3) 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
(4)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并且申请执行人或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
(5) 因审判监督或破产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中止执行;
(6) 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执行;
(7) 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
对于有纳入期限的情况,不适用前款规定。纳入期限届满后三个工作日内,人民法院应当删除失信信息。
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如果被执行人再次具有失信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的六个月内,申请执行人申请将该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本条规定的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十条。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法院,即与执行法官联系,将费用支付给法院,由法院代为支付给债权人。当还款完毕后,根据申请,法院会撤销被执行人的失信记录。
被执行失信人可以直接将欠款还给债权人,并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经申请执行人确认履行完毕。然后向法院申请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消除。
失信人员签订的合同效力问题。失信人员通过欺诈手段签订的合同无效,涉及较大金额可能构成犯罪。同时,《合同法》规定了一些合同无效的情形。对于失信被执行人,法院可以进行信用惩戒并限制其高消费,包括限制乘坐高档交通工具、高消费场所消费等行为。
我国关于执行法官回避的决定权的问题。院长一般决定执行法官的回避,但如果执行法官是院长本人,则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应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包括是当事人或近亲属、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与当事人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关系等情况。
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不能连续拘留,可以多次拘留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