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现有和将来的应收账款都可以被设立质权。例如,租金、提供服务或劳务所产生的债权、公用事业收费权等都可以作为质押物来获得融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四十条的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以下权利可以被设立质权:
应收账款质权的登记应被解释为对抗要件,即通过书面合同即可设立应收账款质权,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若应收账款质权登记被解释为对抗要件,登记机构不负责实质审查之义务,则该登记自然不具备公信力。因此,若出现登记错误,应认为该登记错误部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登记机关不负责赔偿责任。
一旦应收账款被设立质权后,不得再转让。如果出质人违背诚信原则转让应收账款或进行保理或再次出质,则可能威胁到质权人的债权实现。为了方便质权人将来实现质权,当事人应在合同中约定出质人有义务交付债权凭证。然而,这种交付凭证的行为并不是质权的成立或生效要件,而只是出质人的一项合同义务。
股权质押后再签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包括再担保的范围和方式、定义和作用、基本运作模式等。再担保的设立应符合合同法和担保法的规定,经过双方自愿协商和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约定关键条款。再担保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再担保合同的履行和约定的法律效力,但不影响原担保的效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后,如果应收账款到期的,质押人可以向质权人协商收回应收账款,使用应收账款的,要优先清偿债务。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让,但是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应收账款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我国《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以应收账款质押,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据此,应收账款质押以在法定机构办理登记为生效要件,否则,即使当事人签署了应收账款质押的书面合同,也不能产生质押担保的法律效力,不能产
尽管设立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运作并不十分理想。从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设立目的来看,设立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目的在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规范了应收账款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