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侵犯人身民主权利罪 >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时间:2022-08-08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18028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会受到的处罚是:一般对行为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情节严重的,则对行为人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关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刑罚

1. 刑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情节严重,行为人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的规定,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将根据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将根据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构成要件

1. 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符合这一条件的人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不满16周岁的人不具备成为本罪主体的资格。

2. 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应当是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本罪。在此,故意应当被界定为直接故意,而不是间接故意。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人在实施此行为时是明知故犯,并且希望组织行为和出卖行为顺利进行。组织行为对于法益的侵害性持积极态度,与直接故意的追求危害后果的意愿具有内在一致性。然而,放任则持有一种被动的心理态度,与组织行为的积极性相冲突。

3. 客体要件

本罪的客体具有双重性。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既侵犯了器官出卖者的身体健康权,也危害了国家有关器官移植的医疗管理秩序。一方面,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者将他人的器官视为商品进行买卖和交易,损害了他人身体健康完整权。尽管本罪成立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得到器官出卖者本人的同意,但这并不能阻碍该组织行为的违法性。人体器官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不同于市场中的交易物品,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是无价的。对人体器官进行买卖也是对社会风俗的一种侵害。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器官移植有明文规定,有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保障。组织出卖人体器官不利于医疗管理秩序的维护,是对这种秩序的破坏。尽管《刑法修正案(八)》将本罪纳入分则第4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更多的是保护器官出卖者的身体健康权。

4. 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是组织他人进行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在这里,需要对“组织”、“出卖”和“人体器官”这三个词语进行分析,这也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键。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自首认定的要素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

  • 讨债把人绑架的法律性质

    讨债把人绑架的法律性质,指出这种行为属于索债型非法拘禁,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文章强调被绑架的“人质”大多与债务人有一定关联,被扣押作为讨债手段。根据刑法规定,这种行为应受到非法拘禁罪的处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非法拘禁罪侵害的对象包括所有自然人,不论

  •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既遂怎么量刑?

    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客观方面是组织他人进行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

  •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如何处罚
  • 判刑12年后最多可减刑多少年?
  •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判决书是否有用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