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法律法规 > 保险法规 >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多长时间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多长时间

时间:2022-05-09 浏览:3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25796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15年,企业职工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以保障自己退休后的福利。缴纳养老保险,有实际缴纳年限和视同缴纳年限。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80个月即15年,即可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否则需要补足年份。关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多久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多久

1、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15年,企业职工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以保障自己退休后的福利。缴纳养老保险,有实际缴纳年限和视同缴纳年限。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80个月即15年,即可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否则需要补足年份。

2、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

二、如何认定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作为计算“中人”(1996年以前参加工作)的退休金待遇的一项重要指标,必须通过对本人档案的工作年限、时间予以认定,对于不同性质的单位其视同缴费的时间也不一样。

国有、集体企业固定工1992年12月前的参加工作年限为视同缴费年限。

省、部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除另有文件规定的单位以外1995年10月前的参加工作年限为视同缴费年限。

市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997年12月前的工作年限为视同缴费年限。

省外机关事业单位转入的原单位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工作时间视同缴费。

实施行业、系统统筹的单位职工按行业、系统时间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

退伍、转业的复转军人的军龄视同缴费年限。

全民合同制职工(指80年代时按计划招收的)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无视同缴费年限。

三、由转制单位调出的员工视同缴费年限如何认定

原来为事业单位后来政策调整为企业的部分单位其改制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其实际缴费时间按相关时间规定认定:

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局属、省属在陕科研机构(26家)自2000年1月起缴费。

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8家)、科研单位(4家)自2001年10月起缴费。

四、长期离职人员如何计算视同缴费年限,能否办理退休手续?

办理过正式招工录用手续的职工离开单位后的时间如果是在实施社会保险前的,期间不能算做视同缴费年限,而实施之后又没有实际缴费年限的,到达退休年龄后如果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则无法办理退休手续及按月领取养老金。所以,离职时间较长又无社保关系的职工,应及时建立及接续社会保险。

五、辞职、被辞退、开除人员的缴费年限如何计算

曾经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的员工辞职、被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情况下离开原工作单位并且按规定个人不必缴纳社保费的时间视同缴费年限。

但是曾经被开除或者判刑的人员按现行规定服刑前的连续工龄不再认可,因此建立社保个人缴费制度以前的工龄不能视同缴费年限,在原单位的实际参保后的缴费年限可以保留,与以后的再次参保年限合并计算。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肇事逃逸伤者赔偿方式

    交通肇事逃逸伤者的赔偿方式,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及住院伙食补助费的计算方式和注意事项。医疗费的计算需注意与治疗无关的费用,误工费的计算需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其他费用如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及住院伙食补助费也都有明

  • 人寿保险理赔的标准

    人寿保险理赔的标准,涵盖了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多个方面的计算方式和标准。根据医院证明和交通事故发生地的相关标准进行计算,并凭据支付。同时,还涉及被抚养人生活费补偿范围、残疾用品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等方面的规定。

  • 保险人

    中国保险法中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谎称发生保险事故或制造事故、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实等情形下的保险处理原则。同时,也讨论了保险合同效力中止后投保人未按期申请复效、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等问题,并强调了保险期间内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

  • 车祸保险公司赔偿到账时间

    车祸保险公司的赔偿到账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赔偿到账时间根据金额大小而定,小金额赔偿通常3天内到账,大金额赔偿需报保险公司总部批准,一周左右到账。理赔标准依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进行,包括死亡伤残、医疗费用和财产损失的赔偿限额。申请赔偿时

  • 教师退休年龄的法律规定
  • 如何实现便捷的保险索赔
  • 拆迁之后怎么交社保划算
保险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