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道路救助基金需要满足以下任意一种条件:
(1) 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没有购买交强险;
(2) 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
(3) 事故发生后机动车肇事逃逸。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国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救助基金可以先行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并有权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具体情形包括:
(1) 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
(2) 肇事机动车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3) 机动车肇事后逃逸。
道路救助基金申请的具体流程如下:
(1)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包括垫付通知和医疗机构垫付尚未结算抢救费用的申请及相关材料;
(2)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审核:收到材料后的5个工作日内,按照法律规定和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
a、是否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情形;
b、抢救费用是否真实、合理;
c、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认为需要审核的其他内容。
(3)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作出结论:对符合垫付要求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将相关费用划入医疗机构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不予垫付,并向医疗机构说明理由。
担负丧葬费用的基本流程如下:
(1) 受害人亲属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垫付申请,提交以下材料:
a、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尸体处理通知书》;
b、本人身份证明。
(2)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作出结论:符合垫付要求的,在3个工作日内按照有关标准垫付丧葬费用,并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符合垫付要求的,不予垫付,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交通事故中全责车主死亡是否还用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使全责车主死亡,其财产和保险公司仍要承担赔偿责任。在特殊情况下,如损失由受害人故意造成,保险公司则不予赔偿。因此,全责车主的死亡不能免除对责任受害人的赔偿责任。
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引发交通事故时相关责任承担问题。被告违反国家报废车辆回收规定,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导致车辆重新上路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其出售行为与事故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直接关联,属于共同侵权中的间接结合侵权行为。因此,被告需承担相应责任。
交通事故中的赔偿问题,包括财物损害、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受害人需要向法院提供多种证据来支持其索赔,包括公安机关的文书、医院诊断证明、费用凭证、误工损失证明、伤残评定结论、抚养关系证明和财物损失证明等。
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还款问题。用户需向管理机构归还道路援助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交通事故中的紧急救援及受害者的医疗救助等。文章还介绍了交通事故后驾驶证被扣不能再开车,违反规定将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及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