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应建立健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完善和改进企业运营机制。此外,还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同时,建设企业诚信文化,提升企业信誉。通过股份制改造、出售、兼并、重组、联营、合资等有效途径,不断改革,寻求生存发展之道。
企业应建立以实现经营现金流持续增长为核心的企业目标,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我积累意识,为扩大企业规模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同时,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巧妙运用表外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降低筹资成本,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此外,企业还应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企业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企业信用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同时,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约束机制,严格审批高风险交易事项。此外,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规范客户合约签订操作流程。还应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回收机制等。
根据理论上的供给模式,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有四种方式。国有商业银行应明确自己的职责,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及时改革传统的以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一系列制度办法。
金融机构应改变现有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使用同一标准的状况,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同时,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金融机构还应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分析、决策咨询服务,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
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这种金融机构拥有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有助于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和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促进建立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
信用保证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国内可以借鉴各国成熟经验,依据《担保法》等国家法律积极大胆地进行试点,根据运作规范、风险分散的原则,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
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发展民营企业长期、系统的战略与规划。重新制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对民营企业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各方面的政策优待。同时,设立统一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把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资金和基金捆绑在一起实行专款专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不断完善金融立法,规范金融活动,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国家应依靠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引导、规范中国的资本市场,尽快完善股市创业板市场、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市场等,利用综合效应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通过创业板市场,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为达不到进入创业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通过风险资本市场,为处于创业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通过建立公正开放、立体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断健全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体系。
国家应在财税政策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优惠力度,改革对独资、合伙企业既征收企业所得税又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同时,进一步取消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限制,解决民营企业人员的户口、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等问题。还应平等对待各类企业,将民营企业中的部分高科技企业纳入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各项计划中去。在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上,要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要求,给予民企国民待遇。
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资格确认和登记规范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相关流程,以及经营活动中的相关规定。文章还介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登记机关的职责,以及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条件和申请流程等具体内容。
独资企业的定义及其法律解释,包括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注册登记所需提交的文件以及变更登记的具体要求。独资企业是由个人出资经营、归个人所有和控制,承担无限经济责任的企业。在设立和变更过程中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审批的业务需提交批准文件。
缓解中小微企业困境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发力。银行及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差异化的小微金融服务,努力实现企业授信额度与经济贡献相匹配、融资规模与融资需求相适应、小微企业信贷增速与全部贷款增速相一致。政府要进一步在资源占有、要素使用、市场准入以及财产权保
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初始,资金缺乏,注册资本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既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也不利于公司经营业务的拓展。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能增强公司规模,有效提升公司形象。然而,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经营不规范或者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有意或者无意造成增资行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