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经侦立案后的结案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和流程。
1、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
2、如果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3、对于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两个月。
以上规定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和第一百五十八条的规定而来。
经侦立案后,会经历以下几个流程:
(一)立案材料的接受
立案材料的接受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人员或材料的接待和收留的活动。
(二)立案材料的审查
1、立案材料的审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已经接受的材料进行核对、调查的活动。
2、审查的任务是正确认定有无犯罪事实的发生,应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为正确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打下基础。
(三)立案材料的处理
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调查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对于需要立案的案件
(1)承办人员填写《立案报告表》,包括填报单位、案别、编号、发案时间和地点、伤亡情况及财物折款、案情概述、承办人员姓名及填表时间等。
(2)制作《立案请示报告》,经本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制作《立案决定书》。
(3)由负责审批人签名或盖章。
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还需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不应当立案的,以书面形式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
(4)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经审查认为具备立案条件的,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以内立案,并书面通知自诉人。
2、对于决定不立案的
(1)工作人员制作《不立案通知书》,有关负责人同意后,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并告知控告人可以申请复议。
(2)主管机关应当认真复议,并将复议结果通知报案、控告、举报的单位或者个人。
(3)自诉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15日以内作出不立案决定,书面通知自诉人并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4)对于那些虽然不具备立案条件,但需要其他部门给予一定处分的,应当将报案、控告或举报材料移送主管部门处理,并通知控告人。
经侦立案后,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和案件情况,对涉案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查、审判和判决。
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
共同诉讼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主观和客观要件。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含两人)以上的诉讼,具有简化诉讼程序、避免矛盾判决的意义。共同诉讼的特征包括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多数当事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进行诉讼。共同诉讼分为必要共同诉讼和其
中国法律中撤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对于起诉后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本文从撤诉后重新起诉的角度阐述了诉讼时效不中断的理由,包括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的目的、撤诉是对起诉的完全否定以及避免滥用诉讼权利的原则。
打官司的程序及诉讼费用的交纳。文章介绍了诉讼程序的主要环节,包括写诉状、立案、开庭、判决和执行等,并强调了诉讼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同时,文章还详细说明了民事官司的诉讼费用交纳方式,包括一审、上诉和申请执行等费用的交纳方式和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对于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的财产损失,可以根据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失或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来确定赔偿数额。如果无法确定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失和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或者双方在赔偿数额上无法达成一致,被侵权人可以向人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