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拘留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用于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它并不属于刑事处罚,而是一种临时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
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执行。在刑事诉讼中,这些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
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八条。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具有以下情形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
(一)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
(三)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
(四)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时,应当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罪行较轻,没有必要逮捕,但有可能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或者其他妨碍诉讼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取保候审措施。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罪行较重,但在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时不会造成社会危险,并且没有逮捕的必要,应当采用取保候审。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被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被逮捕,但正在怀孕或哺乳自己婴儿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对于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和审查过程中,如果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措施。这种情况指的是被拘留人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其有犯罪事实,并且在拘留期限内无法收集到相应证据,需要继续收集证据的情形。
对于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起诉、一审和二审办案期限内无法结案,并且采用取保候审措施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采用取保候审。
以上是关于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的法律性质和条件的解释。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合法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中国法律关于刑事强制措施的相关规定。同一公安司法机关不得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复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措施,但可以重复采取刑事拘留或逮捕措施。对于被拘传的人,应在十二小时内完成讯问,并不得连续拘传。法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决定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措
取保候审赔偿是否能提出国家赔偿的问题。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取保候审并不属于国家赔偿中刑事赔偿的范围。国家赔偿包括错误的刑事拘留、逮捕等,且赔偿方式有金钱赔偿、恢复原状和返还财产。针对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不同情况,适用的赔偿方式也不同。
被刑事拘留羁押的人员在入所后需遵守的物品管理规定以及刑事拘留的程序。被拘留人员在入所时需按规定带入特定物品,如穿戴用品、卫生洗护用品等,并由看守所代为采购供应。同时,看守所应保证采购物品的安全,并适当控制带入监室的物品数量。刑事拘留程序包括公安机关和
警察在对他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如果出现错误并侵害他人利益,受害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受害人在警察采取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时,若权益受到侵犯,可以申请赔偿。包括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逮捕措施超期、经过再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