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形态 > 抢夺弹药罪既遂如何判刑

抢夺弹药罪既遂如何判刑

时间:2023-10-08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38329
抢夺弹药罪既遂要根据下列规则判刑:1、犯本罪既遂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情节达到严重程度的,依法应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关于抢夺弹药罪既遂如何判刑的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抢夺弹药罪的刑罚确定

一、刑罚范围

1. 犯罪既遂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犯罪情节严重的,根据法律规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或者盗窃、抢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或者盗窃、抢夺国家机关、军队警察人员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抢夺弹药罪的客观要件

1.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和危险物质的行为。

2. 盗窃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指的是秘密窃取各种枪支、弹药、爆炸物及危险物质的行为。即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使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所有者、保管者发觉的方法,暗中将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取走。其特征包括:

(1)行为人秘密窃取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

(2)行为人秘密窃取的行为不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所有者、保管者发现。

(3)行为人自认为自己的窃取行为不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所有者、保管者发觉。

3. 行为人只要盗窃上述对象物之一,即可构成本罪。同时盗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如行为人既盗窃枪支,又盗窃弹药的,也只构成一罪,不适用数罪并罚。并且,由于本罪所指向的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而非一般公私财物,因此成立本罪并不要求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

4. 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行为一般是在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将其抢走。也有的表现为当着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所有者、保管者的面,在其防卫能力减弱如患病、醉酒的情况下,公开取走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

5. 抢夺行为的特点是发生时间短暂,其所有者、保管者可立刻意识到上述物品的丧失。有时还可将上述物品当场追回并抓获罪犯。行为人只要抢夺了上述对象物之一,即可构成本罪。同时抢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如行为人既抢夺了枪支,又抢夺了弹药的,也只构成一罪,不适用数罪并罚。并且,由于本罪犯罪对象的特定性即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而非一般公私财物,故而成立本罪不要求被抢夺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数额较大。

在认定抢夺弹药罪时,需要注意行为人是否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抢夺的是弹药。如果行为人为了谋取公私财物,在道路上抢夺了他人的公文包,但公文包里装有武器弹药的情况,则不认定该罪。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 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否包括3年?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

  • 遗弃武器装备罪的辩护词

    遗弃武器装备罪的辩护词制作及量刑标准。辩护词包括首部、正文和结束语,正文中从控诉方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情理方面进行辩护。遗弃武器装备罪指军人违抗命令遗弃武器装备的行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遗弃重要或大量武器装备的等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绑架罪的构成及刑罚
  • 拿回扣金额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
  • 定吸毒容留罪有必要请律师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