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犯罪既遂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犯罪情节严重的,根据法律规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或者盗窃、抢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或者盗窃、抢夺国家机关、军队警察人员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和危险物质的行为。
2. 盗窃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指的是秘密窃取各种枪支、弹药、爆炸物及危险物质的行为。即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使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所有者、保管者发觉的方法,暗中将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取走。其特征包括:
(1)行为人秘密窃取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
(2)行为人秘密窃取的行为不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所有者、保管者发现。
(3)行为人自认为自己的窃取行为不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所有者、保管者发觉。
3. 行为人只要盗窃上述对象物之一,即可构成本罪。同时盗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如行为人既盗窃枪支,又盗窃弹药的,也只构成一罪,不适用数罪并罚。并且,由于本罪所指向的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而非一般公私财物,因此成立本罪并不要求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
4. 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行为一般是在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将其抢走。也有的表现为当着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所有者、保管者的面,在其防卫能力减弱如患病、醉酒的情况下,公开取走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
5. 抢夺行为的特点是发生时间短暂,其所有者、保管者可立刻意识到上述物品的丧失。有时还可将上述物品当场追回并抓获罪犯。行为人只要抢夺了上述对象物之一,即可构成本罪。同时抢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如行为人既抢夺了枪支,又抢夺了弹药的,也只构成一罪,不适用数罪并罚。并且,由于本罪犯罪对象的特定性即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而非一般公私财物,故而成立本罪不要求被抢夺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数额较大。
在认定抢夺弹药罪时,需要注意行为人是否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抢夺的是弹药。如果行为人为了谋取公私财物,在道路上抢夺了他人的公文包,但公文包里装有武器弹药的情况,则不认定该罪。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毒品运输途中的犯罪行为在刑法中的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无论毒品在运输途中的哪个阶段,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都属于犯罪行为,并需追究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犯罪行为的处罚规定,包括单位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
滥用职权罪和徇私舞弊罪的性质和刑罚。滥用职权罪是刑事犯罪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若滥用职权导致重大损失,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和拘役等。徇私舞弊罪同样受到法律制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犯罪嫌疑人也会受到相应处罚。此外,还有其他相关法律进行具体
投毒送医院是否构成犯罪中止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和规定,犯罪中止需满足自动放弃犯罪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条件。投毒送医院的行为不符合这些条件,因此不构成犯罪中止,而是构成故意杀人罪,应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