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案来源: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立案。
2. 管辖权确定: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地域,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应按照管辖范围来确定是否有管辖权。
3. 紧急措施:如果没有管辖权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将案件移送给主管机关。
自诉案件指被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当自诉案件涉及犯罪事实时,人民法院应予以立案。
当认为存在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予以立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9条和第110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时,应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都应当接受,并根据情况移送给主管机关处理。
1. 犯罪事实:已受理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必须已经触犯了刑法,并构成了犯罪。这种犯罪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臆测。
2. 证据确凿:必须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而非毫无根据。
公安机关只能对法律规定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进行立案。应当管辖的案件必须予以立案,不得失职;不应当管辖的案件则不能越权进行立案。
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独立诉讼地位及其诉讼权利与义务。被害人享有控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权利,并需履行相应义务。如认为公安、检察机关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不立案、不起诉,被害人可要求法律监督。被害人既可以向检察院申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和定义。根据不同刑期的追诉时效,法定最高刑不同追诉期限也不同。此外,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有所不同,刑事责任的后果更为严厉,涉及犯罪和刑罚问题。如果犯罪分子逃避侦查或审判,或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而相关机关不予立案,则不受追诉期限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对于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的财产损失,可以根据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失或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来确定赔偿数额。如果无法确定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失和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或者双方在赔偿数额上无法达成一致,被侵权人可以向人民法
抵押物可以被其他法院查封,抵押权在查封后设定存在瑕疵。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九条,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非营利法人的公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以及其他法律禁止抵押的财产均不得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