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代表诉讼案件通常属于民事案件。然而,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当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并给公司造成损失时,股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的“他人”不仅包括个人或企业,还包括违法行政行为造成公司合法权益损害的行政机关。因此,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可分为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两种类别。
需要注意的是,股东代表诉讼排斥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项和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一)项的适用。在股东代表诉讼案件中,原告认为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原告股东的权益间接受到损害。根据传统民事或行政诉讼理论,原告股东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原告没有诉权。然而,由于公司法的特殊规定,原告股东享有诉权。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公司法视为特别法,而将民事、行政诉讼法视为普通法,以理解原告股东的诉权。
1. 原告资格: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包括:
(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于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法律并未规定持股比例和持股时间的要求。原告只需提供股权证明即可。实践中,有些公司的股东名册上的股东与工商登记的股东并不一致。如果能提供工商登记证明,且没有任何歧义,那么原告股东应被认定为公司的股东。即使工商登记的股东名册上没有该股东的登记,只要原告能提供公司的股权证明或能证明曾行使过股东权利,也应被认定为公司的股东。
(2)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可以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达到连续180天以上,才能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原告可以是一人或多人,但如果是多人,每个原告都必须连续持有股份180天以上。起诉时,原告除了要提供股权证明外,还必须提供持有该公司股份1%以上的证据,并证明持有这些股份连续180天以上。如果原告持有股份不足1%或连续持有时间不足180天,应当要求原告在5日内补正。原告还可以邀请其他持股时间达到180天以上的股东参与诉讼,使合计持股达到1%以上。如果逾期不补正,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
2. 被告资格:被告范围主要包括:
(1)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2)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第三人。第三人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公司其他股东、损害公司利益的雇员,还包括公司之外的第三方,其中包括实施具体违法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3. 第三人资格:公司只能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
原告必须提供证明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其他人员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表面证据。如果原告缺乏相关证据,法院将要求原告补正。如果逾期未补正,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
原告在起诉时,必须提供已经书面向公司有权起诉的机关请求提起诉讼,并遭到明示或默示拒绝的证据。对于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为被告的情况,请求对象是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基于民法上的代理理论来解释。该制度作为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升华,能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防止法人制度的价值目标被异化。同时,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是法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弥补了单
股东代表诉讼的特征,包括救济对象、诉因、诉讼当事人及诉讼效果的特征。股东代表诉讼的救济对象是公司董事、经理等侵害公司权益的人,而非股东个人。其诉因与公司股东个人没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被告是侵害公司利益的人,而公司本身不是被
因此,我们要注意区别股东代表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
股东代表诉讼是股东公司性权利因公司本身遭受到侵犯而间接受到损害,只有当公司因法定原因未起诉时,才可以由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而股东直接诉讼的起因则是因为股东个人性权利受到侵犯,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