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执行人无法清偿债务时,如果其股东或开办单位出资不实或者抽逃注册资本,法院可以决定变更或追加股东或开办单位为被执行人,并要求其在出资不实或抽逃注册资本的范围内承担履行义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股东没有出资不实或抽逃注册资本的行为,不能被追加为被执行人。如果股东有其他损害公司债权人的行为,公司股东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个问题应当在审理时解决,而不是在执行过程中追加。
当被执行人为合伙组织或者合伙型联营企业时,无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可以决定追加该合伙组织的合伙人或参加该联营企业的法人为被执行人。需要注意的是,根据2006年8月27日之后的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组织可以是普通合伙、特殊的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三种形式。对于前两种形式的合伙人追加执行没有疑问;对于有限合伙的合伙人追加执行之后,该合伙人应当在出资范围内承担义务。
当被执行人为无法人资格的私营独资企业,无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法院可以决定执行该独资企业业主的其他财产。然而,涉及该业主家庭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区分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私营业主收入并不用于家庭共同开支,那么不应当执行家庭共同财产;反之,则可以执行家庭财产。
当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无力偿债时,可以决定将企业法人作为被执行人;如果企业法人直接管理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可以决定执行该企业法人其他分支机构的财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分支机构的诉讼主体资格与行为主体资格不一致。如果该分支机构承包或出租给第三人,执行时则应当依法保护承包人或承租人的收益。
当被执行人分立为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法人时,分立后的企业应按照分立协议确定的比例承担债务;如果没有比例或不符合分立法定程序的,应按照从原企业分得的财产比例对债权人承担债务。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并没有规定分立企业之间的连带责任,因此,在分立时可能出现通过协议约定由分得财产最少(根本无法清偿债务)的企业承担所有债务,从而逃避债务。我认为,分立企业之间的约定不能对抗第三人。
在现实中,公司股东之间可以约定对公司债务承担的比例和方式,这种约定在股东之间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这种约定不能对抗第三人;同时,第三人也不能因为这个约定来主张股东承担公司债务,更不能因此申请追加股东作为被执行人。除非股东存在前面论述的情形。
通过协商方式解决股东权益纠纷的重要性,并提出在解决纠纷时,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还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预防可能出现的纠纷。文章还详细讨论了股权确认、股东知情权和分配权以及股权转让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的股权确认、股东权益的保障和实
股东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方法,包括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直接诉讼是股东作为原告,将公司、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被告,通过法院解决权利被侵害的情况,包括撤销决议、起诉董事及高管人员、行使查阅权、要求公司回购股份和解散公司。派生诉讼则是股东代替公司提起诉讼
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股东会决议,以公司名义为总经理(同时也是股东)李某的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后被法院认定为无效担保的案例。争议焦点在于公司未经股东会决议提供的担保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法院依据《公司法》认定担保无效,公司需承担不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
股东派生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前者是因公司遭受侵犯而间接损害股东权利,当公司未起诉时由股东提起诉讼,性质为共益权;后者则是股东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提起诉讼,性质为自益权。两者在产生原因、诉讼性质、诉权根据、诉讼目的和诉讼归属方面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