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婚姻自由 > 被告不同意离婚的民事答辩状怎么写?

被告不同意离婚的民事答辩状怎么写?

时间:2023-02-17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49578
导读:民事答辩状,是民事被告、被上诉人针对原告或上诉人的起诉或上诉,阐述自己认定的事实和理由,予以答复和辩驳的一种书状。以下是关于不同意离婚的民事答辩状怎样写的答辩状范本。

答辩人杨XX对被答辩人高XX提起的离婚诉讼案的答辩

请求事项:

1、请求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2、本案诉讼费用由原告承担。

事实和理由: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感情尚未彻底破裂,不符合离婚的法定条件,被答辩人诉称的离婚理由纯属捏造杜撰的不实之词,完全不成立。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感情尚未彻底破裂,不符合离婚的法定条件。

答辩人与被答辩人于1999年相识,后经四年的自由交往确立恋爱关系,2003年10月23日双方登记结婚,随后办理了婚宴,被答辩人入赘至答辩人家,婚后答辩人与被答辩人相敬如宾,双方夫妻感情一直较为融洽,并于2006年08月16日生育儿子高XX。

结婚后,我们一起加入到我父亲经营的“XXXX经营部”,齐心协力地进行经营活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2008年,用一家人积攒的钱,我们还购买了250多平方米的房产,处于信任,在我父亲的主张下,该房产所有人登记为答辩人杨XX,被答辩人作为共有人。

(二)被答辩人诉称的离婚理由纯属捏造杜撰的不实之词,完全不成立。主要列举以下几点:

1、被答辩人在起诉状中编造双方认识的形式和认识时间,说明双方缺乏感情基础,是昧着良心杜撰的谎言。

被答辩人在起诉状中所述双方2003年经媒人介绍认识,当年10月结婚,与事实不符。

事实情况是:答辩人与被答辩人于1999年认识并逐渐熟悉,被答辩人从此开始主动追求答辩人,双方经过四年多的恋爱,逐渐建立起深厚、真挚的感情,于2003年10月23日登记结婚。经过婚前四年的充分认识、了解后才结婚,感情基础牢固,婚后夫妻感情较好,婚后夫妻感情较好,答辩人的父母、弟弟把答辩人当作自己亲人一样看待,相处和睦。所以,根本不存被答辩人所说的“婚前缺乏感情基础,婚后没有建立起感情”的情况,被答辩人所述与事实严重不符。

二、答辩人坚决不同意离婚,故对子女抚养问题及共同财产、共同债务问题不作任何答辩。

综上所述,答辩人认为与被答辩人的夫妻感情并未破裂,坚决不同意离婚。请求法院驳回被答辩人的诉讼请求,以维护答辩人的合法权益。

此呈

XX县人民法院

答辩人:

201x年05月10日

以上就是不同意离婚的民事答辩状范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或被上诉人,被告或被上诉人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提出答辩状是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不是诉讼义务;但被告或被上诉人逾期不提出答辩状,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国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历史变迁

    中国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历史变迁。在封建社会和近代前期,女性受到多种束缚和压迫。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挑战了女性传统角色的观念。逃婚成为女性追求婚姻自主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女性和女工阶级。这些变化反映了女性在逐渐争取平等权利方面的进步。

  • 交通事故诉讼程序的法律要求

    交通事故诉讼程序的法律要求。当事人提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时,需递交起诉状并经过法院审查受理。之后进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发送起诉状、被告提交答辩状等。接着是开庭审理阶段,包括通知诉讼参与人、核对身份、宣布纪律等。法庭调查与辩论后,法院会进行调解或

  • 法律保障老年人婚姻自由

    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子女不得干涉父母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同时,子女的赡养义务不会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失。对于暴力干涉老年人婚姻和拒绝赡养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 医疗纠纷上诉答辩状范本

    一起医疗纠纷上诉答辩状范本,涉及原告因在被告公司工作期间受伤而向被告及其公司提出的赔偿要求。原告在工作中受伤,要求进行赔偿包括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合计赔偿金额为62497.1元。原告认为被告公司将工程发包给没有资质和安全生产条件的个人,要求

  • 答辩状
  • 婚姻自由的法律意义和保障
  • 被告答辩状请律师写多少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