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是杨女士昏迷的第63天。
因被抓着头朝墙上猛烈撞击,造成头骨开裂,杨女士做了两次开颅手术,多块头骨被拿掉。
目前她躺在ICU,陷入昏迷,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而对她痛下狠手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丈夫张某。
据杨女士的儿子张先生讲述,他父亲经常殴打他的母亲,屡次将杨女士打到不省人事,好几次把他母亲的鼻梁骨都打断了。
可让人无语的剧情是,据说张某有精神障碍疾病,事情发生后,已经被送往精神病院。
但儿子张先生却不认为父亲有精神病,他说父亲是残害母亲的凶手。
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之后会带张某做专业的精神病鉴定,但说实话,如果什么过错乃至犯罪都能以精神病为理由逃脱的话,那躺在ICU的杨女士,她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得到保障?
家庭暴力有其隐蔽性,有些女人被家暴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也有的为了孩子忍气吞声。
最可悲的是那些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女人,杨芳的案件就很典型,她被丈夫打得严重时,想到的不是反抗也不是离婚,最多就回娘家住几天。
但是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严重的家庭暴力可能会构成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甚至故意杀人罪,这意味着一旦将家庭暴力认定为刑事犯罪,施暴者即面临着牢狱之灾。
可是婚姻中存在这种情况,丈夫对妻子频繁实施家暴,但单次的伤害性都不高,达不到故意伤害的认定标准,对妻子心理、身体的伤害又不亚于犯罪,该怎么办?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民法典司法解释的规定,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可以认定为“虐待”。
又根据刑法的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样就将普通的治安管理处罚,上升到犯罪的高度,惩罚更严重,使其更有震慑力。
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强壮、力气更大,动起手来女人肯定吃亏。
如果预感到对方要动手打人,尽量找机会离开现场,不要和实施家暴的人共处一室,以免遭遇更严重的伤害。
有家暴倾向的男人容易情绪失控,不管你说什么,对方都不会心慈手软,你甚至无法确定他会不会打死你。
面对暴力,有必要大声呼救,引起邻居和其他人的注意。
遭遇家暴,立即电话报警,避免出现更严重的侵害。
同时,警方的处理记录还可以作为家暴证据使用。
第一,避免身体出现问题影响日后的生活;
第二,医院的诊断证明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1、如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人身保护令应向法院申请,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
2、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哪些作用?
①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
②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
③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
④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3、成功案例(为保护隐私,案情已作模糊处理)2020年10月份,我们接案后了解到,当事人与男方结婚多年,并多次被男方殴打这一基本情况。
办案过程中,我们与女方保持密切联络,就家暴一事取证。
2020年10月20日,我们的律师代理女方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经过调查取证,搜集到证明男方家暴的关键性证据。
2021年1月19日,经过紧张的质证、谈判,我们成功帮女方拿到人身安全保护令文书!法院明确表态禁止男方殴打、骚扰我方当事人及近亲属!
有暴力倾向的人难以悔改,与对方一刀两断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毕竟谁也不愿意成为下一个被打到头骨开裂,躺在ICU的人。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法院准予离婚的法定事由,被家暴的一方离婚时可以多分财产,并有权主张离婚损害赔偿。
此外要注意,在起诉离婚期间我们要尽量避免和对方接触,如有必要见面,要有亲友陪同。
家庭暴力也是暴力,不能因为发生在夫妻之间就纵容不顾,需要法律帮助可以和我聊聊。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制。规定对于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包括供述、证言和物证等。同时,也强调了人民检察院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收集情况时的职责,包括提出纠正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家庭暴力是否涉及刑事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家庭暴力行为若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受害者以及不同伤害程度下的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
家庭暴力行为的分类以及证据的获取。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和性暴力。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可以通过获取证人证言、视听资料、报警记录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同时,应及时寻求帮助和劝阻,避免暴力事件的升级。
股东知情权的定义和属性以及保护方式。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参与管理公司的权利,包括查阅公司财务报告资料、账簿等相关资料并提问的权利。该权利是共益权且为法定权利,由《公司法》直接赋予股东,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的形式剥夺或限制。公司需主动披露信息,股东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