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情况下,应当撤销缓刑,并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根据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将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合并执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缓刑犯在考验期满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应否认定为累犯问题的批复,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情况下,由于前罪判处的有期徒刑并未执行,不具备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刑罚执行完毕”的要件,因此不应认定为累犯。然而,可以将此情节作为对新罪确定刑罚时的酌定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对于已满12不满14的未成年人,需要承担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情况下,需要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才可以。
对于已满14不满16的未成年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这八种罪名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16不满18的未成年人,需要对所有的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以上三种情形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缓刑是一种制度,它并不属于犯罪行为。缓刑是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根据刑法规定,缓刑期间可以继续参加工作。缓刑人员在刑法对缓刑的规定中,并没有限制其继续工作。
在我国法律下,讨债行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债权人追讨债务一般不会构成此罪,除非经过有关部门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寻衅滋事行为包括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强拿硬要等等,若破坏社会秩序,将面临法律制裁。
劳教和劳改的本质区别,包括性质、适用对象、适用程序、执行场所和执行期限等方面的不同。同时,阐述了劳动改造在罪犯管理中的作用和效果。劳动改造不仅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还能够通过劳动活动帮助罪犯改掉恶习,掌握劳动技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改善监狱的硬
相反,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罪行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而未被列为适用缓刑的对象。犯罪分子所犯之罪的法定刑虽然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但他具有减轻处罚的情节,判决确定的刑期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以适用缓刑。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
没有和解也是可以判缓刑的,只要不超过3年以上的处罚就行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即使累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