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首要分子是指在扰乱社会秩序活动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人;积极参加者是指主动参加扰乱社会秩序活动并起主要作用的人。需要注意的是,教唆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也可能属于积极参加者。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聚集人群进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情节严重,导致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和医疗等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严重损失。这种罪行被视为必要的共同犯罪。
该罪行的构成要件包括:
本罪行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秩序,具体指国家机关与人民团体的工作秩序,企业单位的生产与营业秩序,事业单位的教学与科研秩序。被侵犯的对象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
本罪行的客观表现是以聚众的方式扰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正常活动,导致其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和医疗等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严重损失。
本罪行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但并非一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人都能构成本罪,只有扰乱社会秩序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才能构成本罪。
本罪行的主观要件只能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往往通过扰乱活动企图制造事端,给机关、单位和团体施加压力,以实现自己的无理要求或发泄不满情绪。由于本罪行是聚众性犯罪,因此进行扰乱活动必须基于众多行为人的共同故意。
尽管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都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破坏,但它们的犯罪动机和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1. 犯罪动机不同:寻衅滋事罪主要是出于耍威风、追求刺激的目的;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则是为了争取个人不合理的要求。
2. 行为方式不同:寻衅滋事罪并不要求是聚众行为,可以是个人行为;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必须是多人聚集进行的行为。
3. 犯罪后果不同:寻衅滋事罪主要表现为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他人;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主要是为了给国家机关、公司施加压力,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
在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行为中,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因此受到的刑罚也不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一种故意犯罪,并且是一种聚众性的犯罪活动。与寻衅滋事罪相比,这两种犯罪活动的动机、行为方式和刑罚都存在差异。
贪污罪的分类。包括侵吞财物、窃取财物、骗取财物和其他方法等多种形式的贪污行为。其他方法还包括内外勾结、公款私存、利用回扣和合同非法占有公款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间接贪污和占有应交单位的劳务收入等形式的贪污行为,以及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贪污的行为。
五年后再犯赌博罪是否属于累犯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属于累犯。对于赌博罪,如果符合聚众赌博的立案追诉标准,应当以营利为目的并被追究刑事责任。用作赌注的款物、
福利院虐待儿童老人的法律处罚和福利院领养孩子的手续。对于虐待行为,根据相关法律,福利院若虐待儿童老人且情节严重,其主要领导者和直接责任人员将受到刑事处罚。领养孩子方面,收养人需提交一系列证件和证明,包括护照、海外居住证明等,并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
挪用公款罪中营利性活动的认定。根据相关法律解释,挪用公款用于营利活动包括存入银行、集资、购买股票等行为。不同挪用情况有不同的认定标准,涉及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非法活动等。明确区分不同情况有助于对挪用公款罪进行恰当的法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