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理赔 > 人身生命保险理赔 > 反思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存在的困境

反思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存在的困境

时间:2024-11-27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31

保险营销制度和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理念有错吗?

新型产品的投资风险

新型产品,如投资连结产品,存在客观的投资风险。这类产品主要面向收入较高、同时对投资感兴趣的客户。因此,保险公司或其推销人员在选择推销对象和客户购买此类产品时,需要重视相关风险的提示。然而,在销售新型人身产品时,一些业务员对产品了解不全面,解释不详尽,对投资风险的说明也不透明。同时,个别业务员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模糊投资风险,夸大投资回报。这导致一些客户在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或营销员承诺的收益后感到被欺骗。

代理人误导和设计缺陷

代理人误导客户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代理人素质低、缺乏职业道德。代理人误导只是表象,其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现行代理人制度设计的重大缺陷。当前我国保险法对个人保险代理人的地位定位较低,导致保险营销员成为行业的边缘人。这些保险营销员缺乏社会保障,底薪微薄,完全依靠拉保单拿提成。大部分公司对保险营销员的业务量考核严苛,导致高脱落率。自1995年首批保险营销员诞生以来,现存不到10%。对于大多数营销员来说,养老问题和业绩考核的压力使得他们难以持续从事营销工作,迫使一些营销员采取违规经营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问题

某些保险公司仍然采取以盲目追求保费规模为中心的经营方式,而总分公司经营目标的差异性更加强化了保费收入最大化的经营模式。分公司不掌握投资权,其可支配费用直接与保费收入挂钩。因此,分公司往往将保费收入作为首要经营目标,导致恶性循环,力图扩大保费规模以获得经营费用最大化。因此,在代理人误导问题上,不应忽视保险公司不理性经营模式的消极作用。

产品应当向谁推销?

适合高端客户

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如投资连结产品,相对投资额较大,期限较长,风险自担,收益较高。从设计之初,这些产品就针对具有稳定高收入且承受长期投资风险能力较强的人群,即“高端客户”。同时,预期证券市场将持续上涨。然而,在实际销售中,一些保险公司却将这些产品卖给风险承受能力差、以保本增值为主的低收入工薪家庭,甚至出现一些离退休人员将退休金全部用于购买投连险的情况。客户选择的失误导致销售投连险的保险公司自食其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自杀条款的概述

    自杀及自杀条款的概念、性质与意义。自杀条款是保险合同中对于保险人在一定期限内故意自杀导致的死亡不负给付保险金义务的约定,作为寿险合同的免除责任条款。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退还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业将自杀列为除外责任,是因为

  • 案情介绍

    史某将其重型自卸货车投保给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慈溪市营销服务部后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事故中,史某雇佣的驾驶员负次要责任,导致第三者尹辉阳死亡。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只愿意赔偿部分损失,引发赔偿纠纷。史某因此需支付第三者损失及诉讼费,遂向法院起诉保险公司

  • 交通事故伤者拖延住院的维权方法

    交通事故伤者拖延住院的维权方法,包括拒绝支付医疗费用和保留垫付费用的票据等策略。同时介绍了直接走保险程序的流程,包括报案、查勘定损等环节,并详细说明了保险公司的定损流程,包括现场查勘定损、远程定损、驻点评估机构的定损等处理方式,如与保险公司有争议可通

  • 反思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存在的困境

    从现行代理人的制度设计来看,我国保险法对个人保险代理人的地位“定位不高”,致使国内保险营销员的养老问题未得到实质性解决。保险营销员成为行业的边缘人,是导致各种问题的重要根源。大部分公司对保险营销员的业务量考核苛刻,导致居高不下的脱落率。从1995年第一批

  • 《人身保险新产品》六大亮点修改 消费者维权有章可循
  • 购买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大有学问
  • 三类新型人身保险产品须提示风险 监管加强
保险理赔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