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金融化是指保险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保险服务的过程中,与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业务相互渗透转型和融合的现象。在过去,保险、银行和证券三者之间严格分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保险金融化是金融业发展与融合趋势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金融市场子市场之间的融合与对接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讨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时,人们更关注保险资金入市和保险公司上市等资产层面的对接。然而,通过开发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从负债层面和资本市场对接也是值得肯定的。金融业本身的天然混合历史,市场之间的可对接性以及当前的技术因素,如化解利差损失、满足保险偿付能力和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需求等,都推动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新型人身保险产品成为实现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融合与对接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目标是逐步打通金融市场之间的藩篱,建立起一体化的金融市场,然后建立起切合国际及中国金融发展需要的综合金融服务的混业模式。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代表了现代寿险产品的发展方向,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占据重要地位。例如,1999年,美国的变额寿险产品在当年寿险市场的份额达到40%,英国个人寿险市场达到40%,养老金市场达到53%。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整个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新型人身保险产品。
新型人身保险产品标志着保险职能的拓展和保险投资理念的变化。保险最基本的职能是对损失给予经济补偿。然而,随着保险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保险的职能不断扩展。现代保险人不仅为客户提供保险保障,还提供风险管理咨询、防灾防损指导、监督等社会管理服务。例如,当SARS突然袭击北京时,保险公司及时推出了适应人们特殊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这是保险保障职能的延伸和扩展。
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金融因素加强了保险公司的职能,使其成为既具有补偿和给付职能,又具有融资、理财和监督职能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企业。这种衍生出来的“融资职能”早已被人们所认同。
答:此次出台的《办法》是对2001年底出台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2001年底,保监会在研究总结国内分红、投连、万能保险经验,借鉴发达国家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上,发布了6号令,对规范新型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防止销售误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第六条规定,向个人销售新型产品的,保险公司提供的投保单应当包含投保人确认栏,并由投保人抄录下列语句后签名:“本人已阅读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了解本产品的特点和保单利益
近期,中国保监会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投保提示工作的通知》、《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经营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其中投保提示和信息披露工作已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经营标准》也将于2010年1月1日起生效
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开创了中国寿险市场的投资时代,改变了传统保险产品的保证保单承诺的现金价值的方式,保单的现金价值将随保单项下的资产价值的变动而变动。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推出,使保险从纯保障走向兼有保障、投资等多维功能,既是产品创新,又是制度创新,这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