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效力 > 合同无效 > 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合同无效

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合同无效

时间:2023-04-24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5514
导读: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签合同的当事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是以虚假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合同的内容已经严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或公序良俗,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这些合同都不具有法律效力。无效的合同从始至终不发生法律效力。

什么情况下合同无效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无效

根据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签订的合同被视为无效。这是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缺乏法律上的行为能力,无法对其签订的合同产生法律效力。

2. 以虚假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无效

当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合同签订是基于虚假意思表示时,该合同被视为无效。虚假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真相,导致相对人在合同签订时产生误解或错误判断的情况。

3. 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反这些规定的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但是,这种强制性规定并不会导致整个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只会使合同本身无效。

4. 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

合同内容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该合同将被视为无效。公序良俗是指社会道德准则和公共秩序,合同内容不得违背这些准则和秩序。

5.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无效

当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恶意串通,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签订合同时,该合同被视为无效。这种合同的目的是违背公平和诚实原则的,因此被法律认定为无效。

合同生效的基本条件

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为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只有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能够对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产生法律效力。

2. 意思表示真实

合同的签订必须基于行为人真实的意思表示。这意味着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必须真实地表达其意愿,不得有任何虚假、误导或隐瞒的情况。

3. 不违反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只有符合这些法律和道德准则的合同才能够生效。

合同无效损害赔偿纠纷的诉讼流程

1. 原告起诉。

2. 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 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4. 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5. 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6. 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7. 判决宣告。

综上所述,造成合同无效的情形共有以上5种。如果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根据情况,签订合同所涉及的财产应该被全部返还,除非无法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在这种情况下,应进行折价补偿。此外,根据造成合同无效的具体原因,如果是由于对方的过错导致合同无效,过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弥补对无过错方造成的损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无效如何返还财产

    合同无效后的财产返还问题。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后应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如无法返还原物则进行折价补偿。若双方均有返还义务,存在重合部分可相互冲抵。

  • 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导致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我国关于房屋买卖合同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的情况,阐述了合同无效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违反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情形的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合同无效后,涉及财产应返还或进行补偿。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及有权的国家机关可主张合同无效,但

  • 合同无效是否需要提起撤销

    合同无效时是否需要提起撤销的问题。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合同无效不一定需要提起撤销合同诉讼,因为无效合同遭受损失的一方可以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失。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无效的具体情形以及合同无效与合同解除的区别。

  • 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连带责任种类

    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情况及连带责任种类。《解释》明确指出了四种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情况,包括承包人无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企业名义、建设工程未招标或中标无效、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

  • 无权处分订立的抵押合同的处理方式
  • 归责原则和责任分担
  • 购买小产权房遇到拆迁的法律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