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主体 > 债权人 > 借款应当签订借条还是欠条?

借款应当签订借条还是欠条?

时间:2024-10-10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9592
导读:欠钱不还的这种情况应该写借条,借条和欠条的区别在于借条证明的一定是借贷关系,但是欠条不一定是因为借钱产生的,但是拖欠货款,拖欠租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写欠条,另外,如果没有注明具体的偿还日期,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起算时间也不一样。

借条和欠条的区别及使用

在借贷关系中,针对别人欠款的情况,应该使用借条还是欠条是一个常见问题。下面将介绍借条和欠条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基本内容和使用条件。

一、借条和欠条的区别

1. 借条证明借款关系,欠条证明欠款关系。借款必然是欠款,但欠款不一定是借款。

2. 借条形成的原因是特定的借款事实,而欠条的形成原因则多种多样,可以基于买卖、劳务等多种事实产生。

3. 在未注明偿还日期的情况下,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始时间是不同的。借条履行期限不明确时,诉讼时效从债务人拒绝还款开始计算;欠条的诉讼时效则是从出具欠条次日开始计算。

二、借条的基本内容

借条作为一种法律文书,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 出借人与借款人的法定全名;
  2. 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
  3. 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及还款日期;
  4. 借款利息,应明确年利率或月利率,以及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等约定;
  5. 借款本息偿还的年月日时间及付款方式;
  6. 违约(延迟偿还)罚金;
  7. 纠纷处理方式;
  8. 借款人签名、亲自盖章以及按手印。

三、借钱不还没有借条的起诉条件

借钱不还没有借条时,满足以下条件法院会受理:

  1.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 有明确的被告;
  3.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四、借钱不还没有借条的诉讼流程

借钱不还没有借条时,诉讼的一般流程如下:

  1. 原告起诉;
  2. 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 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4. 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
  5. 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6. 法庭辩论终结后,根据情况作出判决。如果可以调解,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作出判决;
  7. 判决宣告。

综上所述,针对别人欠款应该使用借条还是欠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借贷关系中,借款时应及时签订借条,而不能出现对方借款后再补写借条的情况。如果发生欠款不还的情况,即使没有借条,也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追讨债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个人债务与父母的关系

    个人债务与父母、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及借款没有欠条能否起诉等问题。个人债务由个人财产偿还,与父母无直接关系,但若继承人继承遗产,需以遗产数额为限承担债务。夫妻间的个人债务指未用于共同生活的债务。若无欠条,可通过搜集证据材料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将在法定期限内

  • 如何使欠条具有法律效力

    如何使欠条具有法律效力。在书写欠条时需注意细节,如清晰书写、妥善保存、避免涂改等。此外,欠条需符合法律程序,并区分于借条。欠条范本中包括甲方、乙方身份证信息、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等细节,以确保欠条具有法律效应。

  • 欠条的法律效力及注意事项

    欠条的法律效力及注意事项。欠条作为借贷双方的书面证据,在官司中有一定证明力,但需注意书写规范,包括纸张质量、借款金额写法、借款用途、利率和还款时间等。此外,书写欠条时还应避免名字不全、使用同音同义字、印章不规范等问题,还款时要索回欠条,并提供身份证信

  • 欠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及相关法律依据

    欠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及相关法律依据。欠条的法律效力取决于是否存在借款事实,法院会结合其他证据判断是否存在借贷关系。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包括民间借贷的定义、证据要求、合同履行地的确定、保证人的责任以及在

  • 民间借贷中的欠条起诉还款的支持性
  • 签订借款协议是否需要借条?
  • 公司前法人欠款后是否更换新法人
债的主体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