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抵押人为了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所需资金的贷款,在合法方式下将土地使用权以及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和履行担保的行为。
我国《民法典》对在建工程抵押并未做出明确规定,但由于在建工程抵押在实践中较为常见且引发的纠纷较多,如果当事人按照法律程序办理了抵押物登记,人民法院可以认定该抵押行为有效。
此外,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对在建项目抵押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抵押人为了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所需资金的贷款,在合法方式下将土地使用权以及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和履行担保的行为。
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在建项目抵押的条件,但可以根据《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得出,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在建项目必须已经交付全部土地出让金,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根据《民法典》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折价、拍卖或变卖的方式处置抵押物,并优先受偿。集体所有土地或划拨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能转让,因此不得进行抵押。
根据《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在建工程抵押合同应包括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编号,只有取得这三个证书,才能按要求填写相应编号。
按照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必须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并且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只有符合这个比例要求,开发商才能申请商品房预售,从而使在建项目具有可转让的属性,满足抵押的法定要求。
根据《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的规定,如果以在建工程已完工部分抵押,土地使用权也必须同时抵押。这与我国房地产法律中的“房随地走”或“地随房走”的要求保持一致。
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在建工程进行抵押并获得银行贷款是比较常见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建工程抵押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交付全部土地出让金并获得土地使用证。
担保物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担保物权是从物权的一种,目的是保障债权的实现。担保物权涉及他人的所有物,具有属性特征、预先约定性、可靠性、自愿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担保的种类包括人的担保、物的担保、金钱担保和反担保等。反担保的范围在担保法中有所规定,但也存在一
股权质押权的行使问题。依据我国担保法,质权人行使股权质押权并非必须通过法院审理,可通过协商与出质人达成一致。债务履行期届满时,如未获清偿,质权人可采取质物折价、拍卖或变卖等方式处理。若所得价款超过债权数额,超出部分归出质人;若不足,则由债务人继续清偿
《民法典》实施后在建工程抵押可以为其他债权种类设定抵押,对在建工程抵押担保的种类没有限定。同时,正在建造的在建工程抵押,还必须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动产抵押和浮动抵押是两种不同的抵押方式。动产浮动抵押的主体限于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而动产抵押的主体可以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动产浮动抵押的客体是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