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公司法司法解释三》颁布前,关于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并无统一标准。为解决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江苏高院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了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根据该意见,除非存在明确约定且其他股东认可的情况,股东资格应以工商登记文件记载为准。另外,根据公司章程的签署、实际出资、出资证明书的持有以及股东权利的实际行使等事实,也可以作出相反的认定。
山东高院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对股东资格确认案件的裁判标准进行了规定。根据该意见,裁判应综合考量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出资情况、出资证明书、是否实际行使股东权利等因素,并强调应充分考虑当事人实施民事行为的真实意思表示。该意见还明确了,如果出资人未签署公司章程且其出资额未构成公司注册资本的组成部分,出资人要求确认股东资格的请求将不予支持。
北京高院曾于2004年和2008年分别发布了《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根据这些意见,对股东资格的认定采取了综合标准。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实际出资数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同时,还应探究当事人具体实施民事行为的真实意思表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判断。
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三》颁布前,最高人民法院也对股东资格认定作出了一些规定。例如,2010年颁布的《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规定了确认外商投资企业中隐名投资人股东身份的条件,包括实际投资者已经实际投资、其他股东认可实际投资者的股东身份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同意将实际投资者变更为股东。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条在立法层面对公司隐名股东的认定标准进行了规定。根据该条规定,股东资格的认定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肯定了隐名出资协议的效力。其次,在有隐名出资协议的前提下,明确以实际出资为股东资格判断标准。最后,明确隐名股东的显名化需经其他股东过半数认可。
综上可见,最高院和各地高院在审理隐名股东资格认定案件时,通常综合考量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隐名出资的合意、隐名出资人的实际出资情况、其他股东是否同意隐名出资人显名、公司章程的签署情况,以及隐名股东是否实际享有和行使了其股东权利等因素。特别是山东高院明确强调,用于确认股东资格的出资必须计入公司注册资本的部分。
《公司法》中股东会的职权。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并决定其报酬、审议批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报告、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方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对公司注册资本、发行债券、合并、分立、解散等作出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关于齐某某公司与薛某光、安某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的公开宣判。法院判决原告齐某某公司与被告薛某光的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并要求被告安某某公司在一个月内办理股权转让变更登记。文章详细阐述了股权转让协议的生效条件、相关义务及法律责任,强
股东大会决议发行公司债券的相关内容。首先明确了决议的适用范围和决议事项,包括普通决议和特别决议。接着详述了股东大会决定发行公司债券时需包括的事项,如发行种类和数量、发行方式等。同时,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需满足资产条件、累计债券余额限制等条件。最后强调了发
我国《公司法》关于股权登记的法律程序。公司成立时,需在公司章程中载明股东信息,并签发出资证明书、建立股东名册及向工商机关登记。股权继受时,需修改相关记录并办理变更登记。股权登记形式包括公司章程、出资证明、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股权转移以股东名册记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