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伤残等级的分类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可分为以下四级:
造成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
造成患者中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造成患者轻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具体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
以下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首先可以由医患双方进行协商调解。如果调解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后,会指派专人妥善保管原始资料,封存有关医疗物品,并组织工作人员展开调查,形成文字材料。调查研究后,卫生部门会给出处理意见,并再次进行协商调解。
如果协商仍不成,可以建议患者或家属诉诸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如对三级鉴定结论不服,可申请复议或二级鉴定。如仍不服,则申请复议和一级鉴定。根据鉴定结论和相关法规及制度,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会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对处理结果仍不服,可以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然,双方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而不必经过协商和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程序。
根据规定,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后,相应的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若需要调查病人死因,在病人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以确定死因或解决异议。在涉及医疗事故的善后工作中,包括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并及时支付赔偿款项。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事故的定义和构成,包括主体、违法行为、主观过失、损害后果及因果关系等要素。同时介绍了二级医疗事故的认定标准和赔偿标准,根据年龄和伤残等级进行计算,并详细说明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