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纠纷处理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了以下情况适用本解释:
当患者因在诊疗活动中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害而要求医疗机构、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或血液提供机构承担侵权责任时,适用本解释。
当患者因在美容医疗机构或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实施的医疗美容活动中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害而提起的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
当事人申请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应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或认为有必要时,应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双方当事人同意鉴定人通过书面说明、视听传输技术或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的,可以准许。若鉴定人因健康原因、自然灾害或其他正当理由不能按期出庭,可以延期开庭,也可以通过书面说明、视听传输技术或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若鉴定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且当事人不认可鉴定意见,该鉴定意见不予采信。
当事人申请通知具有医学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对鉴定意见或案件的其他专门性事实问题提出意见的,应通知具有医学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具有医学专门知识的人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经质证后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当事人自行委托的鉴定人作出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若其他当事人认可,可予采信。当事人共同委托的鉴定人作出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若一方当事人不认可,应提出明确的异议内容和理由。经审查,若有证据足以证明异议成立,对鉴定意见不予采信;若异议不成立,应予采信。
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应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进行认定。在认定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患者个体差异、当地的医疗水平、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资质等因素。
在处理医疗事故的情况时,必须严格遵守上述法律规定。不同的案件涉及的具体事项可能不同,若对相关情况的认定不清楚,可咨询律师以便进行合法界定。对于造成严重违法事实的情况,还需追究法律责任。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与《民法通则》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关系。其中,《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它涵盖医疗损害赔偿,遵循有损害即有赔偿的原则。此外,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及处理办法。包括紧急措施造成不良后果、医疗意外、无过错输血感染、患方原因延误诊疗、试验性诊疗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的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医院仍可能因其他原因承担赔偿责任。患者及
甲方医院和乙方患者或其家属因医疗纠纷而进行的协商解决方案。根据相关法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了一份医疗纠纷赔偿协议书。协议包括基本信息、补偿项目及计算方法、支付方式、终结争议和协议生效等内容。甲方按
医疗侵权责任中的追偿权问题。依据《侵权责任法》,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造成医疗事故,医疗机构需承担赔偿责任并有权向责任人追偿。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赔偿后,还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等责任主体追偿。追偿权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