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在进行任何民事活动时,民事主体应当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得滥用权利以逃避法律和合同约定的义务。当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他们应当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自觉地履行协商中约定的义务。
民事主体之间的协商必须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础上,任何一方或第三方都不得强迫另一方接受协商解决方式。
由于医疗纠纷涉及的问题复杂且时间跨度较长,患方容易出现反复情况。因此,当医患双方在协商解决纠纷时达成一致意见,应当制作协议书。
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发生医疗纠纷时,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解决医疗纠纷。
当双方无法自行协商解决纠纷时,可以申请人民调解。
当双方无法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纠纷时,可以申请行政调解。
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医疗纠纷。
除了上述途径外,还可以根据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解决医疗纠纷。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调解委员会的程序。在医疗事故处理中,双方自愿调解时可向医疗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成功将签订赔偿协议书,详细记录双方情况、医疗事故原因、等级及赔偿数额。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双方请求进行调解,遵循自愿原则并依据条例计算赔偿数额。调解成功应履行协议,若调解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与《民法通则》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关系。其中,《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它涵盖医疗损害赔偿,遵循有损害即有赔偿的原则。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