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的主要医务工作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尽到应有的措施和治疗水平,或者存在不当的措施、消极的治疗态度、延误时机、告知错误、误诊漏诊、弄虚作假错误干预等不良行为,导致病员身体或智力发生不应有的损害、延误治疗时机、病情加重或死亡,并造成生命财产上的额外损失。
根据《民法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规,医疗事故的确定需要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根据病员受损害的程度和相关法律规定,对医疗过错参与责任度鉴定和因果关系等级评定。
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应及时与医务科联系、投诉,并要求复印诊疗病历。患方需要与医方代表一起封存病历,并索取《医疗纠纷投诉表》回执。完成以上工作后,患方可以选择适用何种法律方式解决纠纷。
提起诉讼后,法院会安排第一次开庭,主要确认医患双方的诉讼主体资格,并对双方提交的病历资料进行质证。质证后的病历将移交给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在首次开庭阶段,患方应认真审查病历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尽可能排除对自己不利的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整个诉讼的走向。患方应向专家小组提交详细的医疗经过陈述,并指出医方存在的医疗过失和违反诊疗规范的行为。患方在陈述中应明确指出医方的过错,避免给专家小组回旋的余地。
医疗事故鉴定结果认定构成医疗事故后,患方可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确定赔偿款项。然而,需要考虑医方的诊疗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确定医方应承担的责任。患方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医方过错程度,避免盲目索赔导致过多的诉讼费用。如果医疗鉴定结论认定医方不构成医疗事故,患方可以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原则,提起索赔并证明医方的诊疗行为存在瑕疵并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的后果。
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医疗机构应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就要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
医疗机构应提高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并加强管理。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客观情况如实记录患者的实际情况,补正病历时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标注,妥善保存病历并对待病历负责。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