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可撤销行为是指在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定期限内,对债务人所为的有害于破产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行为予以撤销,使其失去效力的行为。撤销行为的实施带来两个法律后果:一是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失去效力;二是因债务人的行为而被转让的财产可以依法追回,纳入债务人财产的范围。
根据本条的规定,可撤销的行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定期限内实施的行为。这一期限被限定为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年,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此外,可撤销的行为必须是已生效的行为,未生效的行为不能成为撤销权的对象。
2. 对债权人利益有害的行为。可撤销的行为必须是减少债务人财产,损害全体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如果债务人的行为是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所必需,且没有损害债权人利益,则不能撤销。
根据本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可以撤销的行为包括:
1. 无偿转让财产。无偿转让财产是指以无对价的方式将债务人财产让渡给他人的行为,如直接将债务人财产赠与他人。
2. 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包括高价买入和低价卖出两种行为。高价买入是指没有正当理由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对方当事人购进产品或者服务;低价卖出则指没有正当理由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对方当事人卖出产品或者提供服务。
3. 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这种行为将使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优先受偿,从而减少普通债权人通过破产程序获得的清偿数额。
4. 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在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定期限内,债务人提前清偿债务将给予部分债权以优先受偿的地位,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5. 放弃债权。在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定期限内,债务人放弃债权将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被认定为可撤销的行为。
综上所述,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撤销行为必须在法院审理前一年内实施,并且对债务人损害债权人权益。未生效的行为不可撤销。以上是对该条文释义的内容,如果您有其他更多的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公司注销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公司注销后产生的合同纠纷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解决,可以起诉原股东。解决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申请公司注销前需进行清算,并准备相关文件,如清算报告、股东会决议等。不同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需提交不同文件,违反规定的公司需
公司撤销和注销的相关内容。首先介绍了撤销登记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之一,并指出撤销登记在其他相关法律中被视为较重的行政处罚。接着阐述了如果撤销登记是由于行政机关的过错导致的,则属于行政处理。此外,还介绍了撤销登记制度和公司注销的条件及步骤,包括清算、登记
有限公司新增股东的股价计算方法以及股东退股变现的方法。在新增股东时,可以选择原始股价或权益价计算入股股价,计算方法影响是否清盘。股东退股变现需遵守公司法规,不能自行退股变现,只能转让给第三方。同时,新增股东的形式和出资评估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股东间股份转让的合法性。在特定情况下,股东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股份转让,但需要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司章程的限制。只要转让符合相关要求,即为合法有效。涉及多种可能的特定情况和法律限制,股东在转让时需确保遵守相关程序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