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股市往往玩的是刺激,大起大落, 但现实中,股市的涨落还是没有那么夸张的,特别是对于新三板中小企业来讲,他们开户的资本与其他大型公司本就有着很大差别,股市若大起大落,就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了。那么股市新三板开户条件具体是什么呢。
1、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法人机构;
2、实缴出资总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合伙企业。
集合信托计划、证券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以及由金融机构或者相关监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机构管理的金融产品或资产,可以申请参与挂牌公司股票公开转让。
1、投资者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终证券类资产市值300万元人民币以上。证券类资产包括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股票、基金、债券、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信用证券账户资产除外。
2、具有两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或具有会计、金融、投资、财经等相关专业背景或培训经历。
一、企业的持续经营风险和退市风险
企业虽一般而言属于资质相对较好的公司,但是绝大部分三板公司的抵御风险能力都远比上市公司差。由于三板壳的价值不大,尽管近期也有传闻说三板壳可以买到一两千万,我个人怀疑,一是拿得出这个钱的企业是否有必要去借壳还只是想爆炒一把走人,第二是股转公司监管是否能认可。但即便可以卖壳,三板的壳也不是什么稀缺资源。
二、企业财务欺诈风险
虽说企业挂牌需要证券审计资格的事务所进行审计,但是毕竟履行的程序没有那么的严格,和经历财务核查的拟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不能同日而语。这就会存在一些企业进行财务欺诈、操纵股价进行内幕交易的空间。
业务风险并不是企业以主观恶意造成的,但是确真实存在并威胁着三板企业的经营成果,且很难以三板企业的意志为转移。尤其是一些已经是过剩行业的挂板企业,在风险抵御能力、融资能力、人才招揽能力都弱于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很难有优于上市公司的表现。如果有,那么真的需要问问企业为什么。
而在一些新兴的产业例如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等,很多好企业都拿了美元投资。同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明星互联网企业登陆三板,所以我认为三板在当前的时期内,在一些新兴行业中可能没有足够好、可以引领行业的标的。即便有,目前的市盈率远超同类上市公司,也未必是个合适的价格。
三板协议转让的交易机制可以以任意价格成交,因而通过同一控制的关联账户,可以轻易地“做出”9999元的成交价。刨去这种智硬嚣张行为,如何判断三板公司的成交价格信号是真实的呢?尤其是高价格对倒很容易的情况下。虽然也和朋友私下讨论某几家上市公司已经俨然是“A股做市转让”,但三板,尤其是协议转让,真不是小散该去的地方。
目前三板市场采用做市转让的股票流动性相对较好,一些基本面不错的公司成交量相当不错,甚至可以实现价格连续变化。但目前很多投资者以很高的市盈率定增获得不少股票,盈利均为账面浮盈。如果没有足够的流通盘,这么多浮盈在变现过程中的缩水,甚至反转为浮亏的速度也许远超过想象。
做市商提供的流动性一般在数十万股至百万股级别,如果出现大的卖单,将会导致做市商买入价大幅下调,导致其他投资者的浮盈大幅缩水甚至反转,而这些投资者急于卖出离场又会进一步导致这个循环进一步自我加强。
可以了解到买新三板股票,首先需要先开通新三板账户,这就需要去正规的证券公司了,而新三板开户与A户携带的证件是一样的,但新三板对于投资者的要求更高,自然人的证券前日交易要达到300万元,机构投资者则更高。
新三板的交易制度与协议交易方式。交易制度主要包括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实行股份转让限售期、设定股份交易最低限额、交易须主办券商代理等。协议转让是新三板交易方式之一,买卖双方在场外自由对接达成协议后,再通过报价系统成交,报价系统接受申报时间有一定规定。同时
新三板中的三种交易方式:做市转让、协议转让和定价委托。做市转让是与做市商进行交易的方式;协议转让是通过洽谈和协商达成协议进行交易,交易双方私下商议并确认委托;定价委托则是委托方报出价格和数量,其他人可以与之成交,若无成交则集中撮合。三者各具特点,适用
新三板投资者的分类与开户流程。投资者分为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两类。机构投资者需注册资本或实缴出资总额达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自然人投资者则需证券类资产市值达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具有两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或相关背景。开户流程包括持有效身份证明文件
新三板市场的交易方式和时间。做市转让和协议转让是两种主要的交易方式,其中协议转让包括成交确认委托和定价委托两种方式。交易时间与A股二级市场交易时间一致。做市转让的交易对手是做市商,而协议转让则通过系统中点对点的成交或通过定价委托达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