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在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后,用人单位如果采用书面形式报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报告。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况,可以视为工伤。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及时审核材料。如果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完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必须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工伤认定申请,如果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的20个工作日内,必须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申请人、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遇有特殊情况,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必须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以及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职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被认定为工伤:
对于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工伤职工,应保留劳动关系并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根据以上规定,劳动者一旦发生工作性伤害,用人单位必须遵守时间规定,及时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以便申请工伤认定并由工伤保险基金进行赔偿。
工伤鉴定中的一级伤残等级标准,详细列举了各项评估指标及其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损伤、肢体瘫痪、运动障碍、面部毁容、瘢痕形成等身体部位的功能受损情况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严重损伤。这些标准对于评估工伤等级具有重要意义。
涉外劳务派遣工伤处理方法。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应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劳务派遣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负责协助。工伤认定申请需在规定时限
关于工伤认定的时限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或职业病后,单位应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否则由单位承担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和相关费用。特殊情况可延长申请时限。未按时申请,职工及其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可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因公出差引发的交通事故中的工伤认定申请流程。申请人需要提交工伤认定申请书,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事故的时间地点及受伤情况,同时需要附上相关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受伤者的身份证、病历报告等。此外,申请人还需提交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书等相关文件。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