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屋拆迁中,当事人最常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补偿是否合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能否起诉以及起诉对象是谁。一般而言,根据行为人的身份来决定起诉对象。然而,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当房屋被强拆或偷拆时,当事人可能无法确定房屋被拆除的具体责任方,该如何应对呢?
程先生的房屋因旧城改造被纳入征收范围。尽管地方政府多次与程先生进行谈判,但程先生认为征收方提供的补偿不合理,因此未签订补偿协议。然而,征收方开始威胁程先生,称若不尽快签订协议,将强制拆除他的房屋。
程先生曾咨询律师,了解到根据征收方发出的补偿决定书,征收方需要等待6个月后,如果被拆迁人既不拆除房屋也不起诉,征收方才能申请法院进行强制拆除。然而,补偿决定书尚未发出,程先生并未将征收方的威胁放在心上。
然而,没过几天,一群不明身份的人以便服装装扮,驾驶挖掘机直接强拆了程先生的房屋。程先生感到非常愤怒,向征收方理论,但征收方却表示自己并不知情,要求程先生自行寻找拆房人。尽管程先生明白这是征收方的指使,但他手中缺乏证据,房屋是否白白被拆除似乎无法挽回。
最高院在2017年审理了一起案件:许某的房屋在与征收方未达成补偿一致的情况下,被征收方委托建筑公司强拆。征收方辩称许某的房屋是建筑公司误拆,与其无关,因此不承担责任。
最高院审理认为,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四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市、县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市、县级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第五条规定,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承担具体的征收与补偿工作。房屋征收部门对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在委托范围内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除非市、县级政府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房屋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相关民事主体违法强拆的,否则应推定强制拆除是由市、县级政府委托实施的,法院可以认定市、县级政府为实施强制拆除的行政主体,并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尽管该案中房屋被建筑公司直接拆除,但拆除行为发生在政府作为征收主体进行征收过程中。在拆除房屋之前,征收方已发布了房屋征收公告,将该房屋纳入征收范围。
对于征收过程中发生的合法房屋被强制拆除行为,首先应推定为征收主体及其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实施的行政强制行为,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
虽然最高院的判例并非法律的具体规定,但作为我国最高一级司法机关所做出的文件,对法官在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时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同时,该判例明确了在遇到征收方违法强拆时,如何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条例》确认责任主体。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在房屋征收过程中,若不知晓房屋被谁强拆,征收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在遇到征地拆迁问题时,只要征收方的征收行为不合法,我们都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要因为不了解救济途径而放弃自身权利。在确保家人安全的前提下,严禁以暴制暴,应拍照录像以收集证据。即使未能及时收集到强拆证据,最高院的判例也告诉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挽回损失。
关于拆迁范围内房屋是否可以转让的问题。依据相关法规,被列入拆迁范围的房屋不得办理过户或登记变更手续。征收部门需对拆迁范围内的房屋权属、区位等进行调查登记,并向被征收人公布调查结果。在拆迁范围确定后,禁止在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等行为,以避免增加不当补偿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