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不属于农村常驻人口?村里拆迁时就可以不给这些人征收补偿了吗?安徽省的刘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事情,自己外出打工赚钱,村里征地拆迁时却把刘女士排除在安置人口之外,不享受征收安置的补偿待遇。下面就跟随即明律师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刘女士到底能不能享受征收安置的补偿待遇呢?
长期在外打工,不属于"常住"农业人口,不符合安置人员条件?
刘女士于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平山村××自然村,1993年后长期外出打工,随后该村进行了户籍普查,由于当事刘女士已经外出打工,导致户籍一直没有录入。
2012年12月,淮北市公安局经调查了解刘女士基本情况后,于2013年11月5日为刘红侠补办了户籍。但就在刘女士补办户籍的前一年,2011年初安徽省平山村___自然村被政府实施了征地拆迁,征收补偿标准按人口核算安置面积为每户每人20㎡,人口核查登记截止日期之前的公安机关在册的常住农业人口。因为刘女士的户籍还没有补办下来,所以公安机关在册的常住农业人口中没有刘女士的名字。
2013年当刘女士的户籍补办下来后,刘女士多次找到政府部门要求按照征收安置的补偿待遇给自己补偿,但政府认为刘女士户籍是新迁入的且刘女士常年外出打工不属于该村的常住人口所以不属于安置人口,不予补偿。刘女士不认可政府的说法,便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可惜的是一审二审均被法院以不符合征收安置补偿条件驳回诉求请求。无奈之下的刘女士寻求了律师的帮助,启动了再审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最高院支持了刘女士的诉求请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最高院是如何认定这一事实的。
补办的户籍具有溯及既往的追认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该村的征收补偿方案中规定,涉案征收项目的登记人口范围为:"人口核查登记截止日期之前的公安机关在册的常住农业人口。"
本案中,淮北市公安局于2013年11月5日为刘女士补办了户籍。该时间虽然晚于征收补偿方案中规定的"人口核查登记截止日期",但从淮北市公安局出具的《户籍情况说明》的相关内容看,该户籍补办行为,系对刘女士出生于平山村刘庄,且户籍一直未予迁出事实的确认,而非将其作为新迁入人口创建户籍。
故而,该补办行为具有对刘女士所拥有的平山村户籍溯及既往的追认效力。因此,虽然刘女士的户籍补办行为发生在征收补偿方案中规定的"人口核查登记截止日期"之后,但刘女士的户籍效力应当从刘女士出生起就算,而不是从补办之日起生效。
长期外出务工农民,依然享有同等村民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农民进城务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
其中,国务院于2006年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行使民主权利。
该意见虽非行政法规,但其明确传递出,即使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也不能因此以非"常住"为由,剥夺其所应享有的村民待遇的政策导向。
并且本案征收补偿方案《附件》中,将"参军前为本村村民的现役军人和就读大中专之前为本村村民的在校学生"及"服刑后返还原籍及正在服刑的劳教人员"纳入了核查人口的范围。根据逻辑推理规则,上述人员同样并非"常住"于该村,而将这些人列为被安置人员,却把合法外出务工人员排除在核查人口范围之外,明显属于同等情形区别对待,不符合"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综上所述,刘女士符合被安置条件,应当按照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标准,对刘女士进行安置补偿。
房屋补偿安置方式的多种情况。对于被征地村落或村民小组建制撤销的情况,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或产权房屋调换。对于未转为城镇户籍的被拆迁人,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申请宅基地新建住房并获得货币补偿。拆迁房屋的其他补偿项目包括搬家补助费、设备迁移费、过渡期内的临时安置补
农村违法建筑的范围,包括农用地上的建筑物和农村建设用地上的房屋。未经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在农用地上建房属于违法行为。农村建设用地上的房屋属于违法建筑的情况包括非本村村民或非本村村办企业未经国家征地手续建设和本村村民或村办企业在不符合规划下建房。
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的相关内容,包括房屋拆迁补偿费和安置费的计算标准,以及宅基地上房屋拆迁的补偿方式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的拆迁安置情况。其中,补偿标准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法律政策确定,包括房屋重置费、周转补偿费、奖励性补偿费等。
农村征地拆迁中宅基地补偿标准的差异。补偿标准因地区、房屋结构和质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同时,提供了现金补偿和异地安置两种补偿方式,并说明了额外补贴和奖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