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受到残值大小和使用寿命长短的影响,进而影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各期损益金额。根据新准则,预计净残值被定义为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期的预期状态下,企业从该资产处置中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所获得的金额。
根据新税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国家旨在减少固定资产取得期现金流出量,增加固定资产整个使用期的所有者权益。然而,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并非完全消费型。例如,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无论用于生产与否,进项税均不得抵扣。主要原因是即使是外购的不动产,对方也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采用出包方式自建,承建单位同样也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为了简化税制,自营建造生产用不动产所对应的进项税也不允许抵扣。如果按照纯粹的消费型增值税定义,这部分工程物资所对应的增值税应该可以抵扣,因为这部分固定资产的价值最终会计入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中,即增值。对于运输工具、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核算上应保持一致:如果外购进项税可以抵扣,则自行安装领用的原材料进项税也不必转出。同理,将这些固定资产报废或转作非生产用途时,应按账面价值比例将进项税额转出。
根据新准则体系,固定资产盘盈被视为前期会计差错处理。由于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严格,当期盘盈的固定资产很可能是由于上期盘亏而造成的,与存货的盘盈不同,它很可能是由于收发计量的差错导致的。如果继续沿用旧准则的做法,企业很可能会人为地操纵利润:利润较多时,盘亏固定资产;利润较少时,盘盈固定资产。是否有必要将固定资产盘亏也作为前期差错处理,从而使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对称性,筆者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即便前期有盘盈,前期已经做了上一期的差错更正,即前期的盘盈没有体现为前期的收益,前期已经没有差错了。也就是说,如果前期盘亏属实,则后期无需调账;如果前期盘亏不属实,则后期盘盈时也会将其作为差错更正。
现行准则规定,生产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这一规定借鉴了IAS16的做法。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修理费用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期末对存货进行计价时,该部分修理费用会通过减值准备的形式从存货的账面价值中抵减。换句话说,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修理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对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是相同的。将其计入"管理费用"反而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因此,筆者认为,在现行准则体系下,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应重新审视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之间的关系。
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审计以及固定资产的审计。收入审计方面,讨论了存在的收入管理混乱问题,如未纳入账内核算的房租费和手续费等。固定资产审计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未作账务处理、出租土地使用权合作建房未入账以及自行处置固定资产手续不健全等
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允许企业采取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企业所得税政策中加速折旧固定资产的相关条件。主要包括:企业拥有并用于生产经营的主要或关键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快或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可加速折旧;特定行业新购进的固定资产也可享受加速折旧政策,小型微利企业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
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其他各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项目的具体含义和反映内容。此外,文章还涉及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其他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原价和累计折旧等项目。通过详细解释每个项
固定资产构成上的作假方式,包括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划分不符合规定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不正确等问题。企业会调整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来影响成本、费用及资产结构,错误的固定资产分类则会影响折旧费用、财务成果及纳税。对土地分类的错误也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