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企业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如火如荼。然而,由于国家有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各地的政策和做法又不尽统一,导致一些地方的企业并购操作不规范,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从而增加了并购纠纷的数量和审理难度。
产权不明是由于对被并购企业的产权没有进行界定或界定不合理,或者未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法定手续而导致的。并购后,这种情况很容易引发并购方与被并购企业产权相关人之间的产权确认纠纷。部分并购案例还容易导致股东之间、新老股东之间对资产价值和应承担的义务发生争议而引发诉讼。
主体不适格是指出售企业的主体不够明晰,或者购买主体不符合相应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或不明确或不落实,导致被出售的国有企业以出售者的身份与购买者订立企业产权转让合同,即所谓的“企业自己卖自己”。另一方面,一些被并购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允许外商经营,却被外商收购经营。此外,购买方是自然人,而作为国有资产的企业却出售给个人,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资产性质和法人主体资格发生了变化,与法律规定发生冲突。
行政干预是指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强行要求企业并购或被并购,或将自愿合并的企业强行拆分,从而导致许多并购纠纷。有些地方政府仍不承认企业出售后其他投资者的股权,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此外,一些国有企业因并购而由非国有经济主体占控股地位,但政府部门仍直接任命企业领导人,也会导致纠纷。
在企业并购与转制过程中,由于一些法人法制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各类案件不断增多。例如,出售国有企业时对购买方的资信和经营能力了解不够,导致纠纷;为赶进度,急于出售资产,未进行评估,未确定资产价值;企业并购合同或协议中权利义务约定不明导致纠纷;被并购企业未及时向工商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并购后的变更或注销手续,导致民事法律关系的复杂化,从而引发诉讼案件。
公司合并后债务的承担问题。依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新设的公司需要承继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合并过程中需签订合并协议、编制资产负债表等,并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债权人并进行公告。债权人可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
公司股权变更登记的程序和所需资料。当事人需前往工商局领取申请表并填写公司变更表格,同时准备相关证件和资料前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税务局办理变更登记。股权变更所需资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表、公司章程修正案等。具体申报资料包括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
公司解散的相关法律规定。股东大会的决议需经过出席会议的股东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方为有效。在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等情况下,需依法办理登记事项变更手续。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司决策合法性。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指引,特别是对于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行政许可的审核标准。内容包括合规性要求、股权清晰、经营规范、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同时,详细阐述了申请文件的要求,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专项说明、批准文件等。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