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尚未完善国企改制的制度规定,也没有明确的标准文件。企业改制实质上是计算断工龄,而在计算断工龄时,干部职工的身份应该完全一致,配股的数量应完全按照工龄计算。
国有企业改制中,员工经济补偿金的来源问题已得到解决,但涉及到经济补偿金的标准问题。根据改制主体的性质不同,员工的身份也有所不同,因此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标准也有所差异。
对于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改制的国有企业,根据财企[2002]313号文件的规定,企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应按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标准执行。如果没有规定标准,应按照劳部发[1994]481号文件的标准执行。根据劳部发[1994]481号文件的具体标准,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放。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如果员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如果员工月平均工资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3倍或3倍以上,可按不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的标准计发。企业经营者应按照上述办法执行。
国有企业如果资不抵债,不再具备继续生产经营条件,可以申请破产。然而,《破产法》并未将员工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列入破产企业法定清偿范围。根据《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的规定,在试点城市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费用应从破产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拨付,不足部分从处置其他破产财产所得中拨付,并可列入第一顺序清偿。安置费用的标准原则上按照破产企业所在试点城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计算。
由于中央和各地尚未出台有关事业单位改制员工经济补偿的规定,因此有关员工经济补偿的具体标准将参照国有企业员工经济补偿标准。根据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和国资分配[2003]21号文件的规定,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具体标准相同。然而,考虑到事业单位员工大部分是事业工人身份,其中一部分还是国家公务员身份,由于各种原因,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开设养老保险账户。一旦改制后,这部分员工的退休金也将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完全参照国有企业的员工经济补偿标准执行对这部分人来说确实缺乏公平。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除经济补偿金外其他形式的补贴,具体标准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根据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的规定,改制企业可以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等。这意味着从中央已经认可的角度来看,改制企业可以用国有净资产支付除员工经济补偿金外的其他形式的补偿。然而,并非所有改制企业都适用于这个条件。对于事业单位改制,可以参照这一标准,寻求其他方式的补偿。此外,一些经济补偿金较少、从事危险职业、危害身体健康职业、具有某种特殊技能或为企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员,可以由改制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向上级部门提出,具体标准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工伤职工的福利待遇与在职员工是否一致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后,享受保留劳动关系、安排工作或发放伤残津贴等工伤待遇。但工伤职工不能享受企业内退、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且被评定伤残等级后将停发原工资福利待遇。如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意见。文章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入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保护各类利益主体权益。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泛发布项目信息、优先引入优秀民间投资主体、多种方式参与国
公司改制和变更的区别。两者在法律上不同,包括折股方式、业绩计算方式、企业形式、债权债务处理方式以及资产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公司变更以审计后的净资产为基础折股,可连续计算原有业绩,变更后的股份公司继承原有债权债务。而公司改制则以评估值验资后进行折股,不
工伤事故的报告程序与索赔途径。报告程序中包括企业及其员工提出工伤报告的方式和时间要求,包括申请工伤待遇的方式和责任。在索赔方面,职工和企业可协商解决,未达成协议者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