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被称为意思自治原则。它指的是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民事活动,管理私人事务,而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民事主体的非法干预。
自愿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自愿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各种事项,包括是否实施某行为或参与某民事法律关系,以及行为的相对人、方式和法律关系的内容等。当事人不仅可以自主决定实体上的权利义务,还可以自主处分自己的权利,选择处理纠纷的程序和方式等。当事人对于民事事项的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规定,就具有法律效力,并且约定的效力优先于法律的任意性规定。
在民事活动中,只有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也只对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民事行为负责。如果不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当事人可以不承认其效力,也不受其约束。此外,原则上,当事人对于在意志不自由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害也不承担责任。
自愿原则是民法意思自治的充分体现,也是民法平等原则的表现和延伸。平等和自由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同样,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平等。
平行式和附带式两种刑事民事诉讼模式。平行式模式强调民事诉讼独立性,将其与刑事诉讼完全分离;而附带式模式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民事损失赔偿问题。其中法国式立法鼓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民事赔偿救济,而德国的实际操作更接近于美国模式,被害人更倾向于在刑事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五条和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原则和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规定,合同中的免
(一)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任何民事活动时都要诚实守信,不得滥用权利规避法律和合同约定的义务。在达成协议之后,双方当事人也应当守信用,自觉履行协商中约定的义务。民事主体之间的协商必须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任何一方或
民事活动应该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出借人明知担保人不愿为借款提供担保,却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其在借条上签字担保,该担保关系依法不应保护。于法无据,故法院不予支持这样的情况。我国《担保法》对担保的主体、内容和客体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