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救助对象
1、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对象;2、重点优抚对象困难户;3、经县政府批准的其他有特殊困难的人员。
二、救助病种
城乡医疗救助主要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包括以下十六种:1、恶性肿瘤;2、尿毒症(肾衰竭);3、重症肝炎(肝硬化或急性肝坏死);4、脑中风;5、急性心肌梗塞;6、急性坏死性胰腺炎;7、外伤性重要脏器破裂;8、颅脑损伤;9、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10、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11、红斑狼疮;12、脑性瘫痪;13、慢性肾炎;14、严重类风湿;15、严重烧伤;16、危及生命的良性肿瘤及县级以上政府确定的其他重大疾病。
三、申请和审批程序
1、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城乡医疗救助申请表》,提供本人户口、身份证、低保证及相关证件,并提交医院正式医疗收费收据、疾病证明等相关资料;
2、村(居)委会评议;
3、镇政府(街道办)审核;
4、县民政部门按月审批。
某医院与患者因医疗纠纷达成的和解协议。双方依据相关法规,在平等、自愿原则下协商解决。协议内容包括赔偿项目及计算方法、赔偿支付方式、终结争议方式等。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并公证之日起生效。
医疗事故后的不同调解方式。首先,自行调解可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其次,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可依据法律规定计算赔偿金并达成协议;最后,法院调解具有法律效力和规范性,但程序相对复杂且时间较长。
医疗纠纷的行政调解解决方法。首先,医患双方可以选择协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等争议,如协商不成可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起诉。协商解决的协议书应详细记录基本情况、事故原因和赔偿数额等。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请求进行调解,依据相关条例计算赔偿数额。调解成
医疗事故的法律程序,包括基本事项、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等。患者可以选择提起医疗侵权民事赔偿或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而医疗机构只能提起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文中还详述了当事人应提交的材料及证据,以及各个程序中的具体步骤和要点。同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