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程序 > 离婚后孩子抚养费用的法律要求与规定

离婚后孩子抚养费用的法律要求与规定

时间:2024-08-24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97361

夫妻离婚后子女抚育义务

根据法律规定,夫妻婚姻关系的解除并不意味着对子女抚育义务的解除。离婚后,双方父母都有责任承担子女的抚育义务,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民事责任。

子女抚育费数额的确定

确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应考虑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以及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对于有固定收入的一方,通常可以按其总收入的20-30%确定抚育费,若负担两个以上子女的抚育费,可以适当提高,但最多不超过月总收入的50%。对于无固定收入的一方,可以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按照前述百分比计算抚育费。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酌情降低或增加抚育费。

抚育费的给付方法

确定了抚育费数额后,可以选择一次性给付或分期按期支付的方式。对于未履行给付义务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协议离婚中的抚育费问题

如果双方通过协议离婚并由一方承担全部抚育费用,但经查实该抚育方无法保障子女正常生活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那么该抚育协议将被视为无效。

抚育费的支付期限

抚育费的支付期限一般为子女十八周岁。但对于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子女,如果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抚育费可以停止支付。

变更抚育费标准的诉讼

如果离婚时判决或协议中规定的抚育费已明显不能满足一般生活费用开支,可以协商提高抚育费标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变更抚育费标准的诉讼,请求法院依法作出判决。

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

夫妻离婚后,婚姻关系解除,但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并未解除。根据修正后的婚姻法第36条规定,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亲或母亲直接抚养,仍然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因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

离婚后,关于子女由谁来抚养的问题,应从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在这个前提下,离婚双方可以协商确定子女的抚养人,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根据修正后的婚姻法第36条第三款规定,在哺乳期内,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因此,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哺乳期内应由母亲直接抚养,而父亲需要按照法院判决或双方协议支付抚养费。

探望权的理解和行使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父母行使探望权时,应考虑是否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如果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认为对方行使探望权会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损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对方的探望权。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应恢复对方的探望权。

需要注意的是,探望权的中止并不是对探望权的终止,而是暂时停止行使探望的权利。一旦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情况消失,人民法院会通知双方恢复探望权。

探望的方式和时间可以由离婚双方协商约定,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女结婚后分户的手续及条件

    结婚后女方申请分户的手续及条件。女方在因婚姻关系或房屋产权变化等原因需要分户时,需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交相关证件并满足实际住房有两个以上自然间且单独生活的条件。同时,结婚后女方的户口不会被统一注销,双方可以选择任意一方入户,或保留双方原有户口。

  • 离婚证遗失是否影响再婚权利

    离婚证遗失是否会影响再婚权利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离婚证遗失并不会影响个人的再婚权利,但办理再婚手续时需要提供离婚证明,因此可以向民政部门调取原始档案。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婚姻无效的情形,如重婚等。

  • 如何调解老年人再婚离婚

    如何调解老年人再婚离婚的问题。文章强调了在处理老年人再婚离婚纠纷时需要分析原因并进行疏导转化,同时需要依法处理和妥善处理相结合。文章还提到了老年人再婚离婚的注意事项,包括正确分析原因、认真疏导处理、加强调解以化解矛盾等。

  • 离婚登记的程序及要求

    离婚登记的程序及要求。首先,当事人需提交证件和证明材料。然后,婚姻登记员会核对材料并讲解婚姻法条件。接着,确认离婚意愿和协议内容,签署离婚协议。随后,审查离婚材料并颁发离婚证,最后宣布解除夫妻关系。整个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证件查验、意愿确认、协议签

  • 适用特别规定的情形
  • 离婚时稿费的分割方法
  • 男方起诉离婚材料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