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过程中还有更多的问题,比如:虽然卖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处的是优势地位,但仍然有对商家利益造成损害的事情发生,如何保护交易过程中商家的利益,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网上支付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物流陪送的物权归属,除了网络交易平台模式下的网络交易,其他网络交易模式下如 等,这其中额诸多法律问题要如何解决。
社会的进步促使了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分离的亦部分,甚至有人建议将网络规定成为与南极洲、公海、外层空间以外的第四网际空间对其建立国际性法律规定及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专门管理。足以证明网络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有其巨大的生命力的。而我国对于网络交易的法律问题都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网络交易之所以在几年内大起大落,有过“烧纸”似的经营收入,亦有“泡沫”似的利益虚数,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给予其保障。没有法律给予保障,网络交易的完整体系、体制就难以建立,就会限制本身的发展,阻碍网络交易创造更大的价值。国内八家大型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在2005.4.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施用后二周多后签订了《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里,先不考虑其法律效力如何,其内容本身就没有对客观的实践问题给予实质性的解答与解决,只是以联合的方式对原来都已解决的问题给予集中的公示,商业目的明显。所以笔者呼吁中国立法机关应在尽量不影响法律完整性及不造成国家法律体系混乱的前提下,在适当时间退出关于网络交易及网络的完整性法律或法律性法规。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涉及到网络购物方面的纠纷主要依靠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等法律调整,而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殊性,使得这些法律法规针对性差、适用性不强,甚至在处理一些网络购物纠
纷案件时束手无策,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因此,我国建立和完善网络购物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赔偿责任承担主体、合同模式、权利与义务、纠纷处理机制、赔付途径等作出规定。
(二)建立严格的产品销售商准入制度和网络营运商认证制度。
对消费者来讲,网络销售市场是高风险投资,权益极易受到侵害,因此对从事网络销售的企业(或公司)理应设置更高的标准,并加强审查和严格控制。国家管理部门应从企业(或公司)注册资金、货源组织、产品质量和价格、公司信誉、网络信息内容等方面进行严审,否则不得进入网络市场;对未经准入登记的个人在网络上发布销售信息,可由网络营运商进行设限,设置自动退出系统,及时予以删除。对网络营运商要建立“网络营运档案”,进入程序化管理。要求网站的所有权人提供包括法人和网站基本情况在内的相关证据材料,并予以登记备案,领取、安装电子备案登记标识,示明网站的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三)建立全国网络购物纠纷处理机构及赔付机制。
全国消协在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方面功不可没,这是不争事实。但消协本身受到权力的限制,如无裁决权、无执行权等,可见消协维权力度是有限的,消费者的权益不足以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对案件处理拥有裁判权,对拒不履行国家判决和裁定的,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因此,全国范围内的网络购物纠纷案件交由销售企业(或公司)注册地或销售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是理想选择。
旅游消费相关知识,推荐阅读:
电视购物营销对策
电视购物营销对策
分析网购引发的消费纠纷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犯罪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计算机网络上实施的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袭击网站、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行为。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包括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多种犯罪行为。文章全面介绍了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种类,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