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众筹 > 股权众筹的法律构建

股权众筹的法律构建

时间:2025-02-11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0595
股权众筹是指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这种基于互联网渠道而进行融资的模式被称作股权众筹。那么,股权众筹的法律构建是怎样的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股权众筹的法律构建

1、现行法下对股票公开发行的规制

根据现行《证券法》第10条第一款的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并经过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公开发行证券。这一规定明确了证券公开发行必须经过核准的法定要求。

根据第10条第二款的规定,公开发行的界定包括三种情况: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积超过200人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根据这一界定,希望避免核准程序的证券发行只能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且累积人数不能超过200人。

现行《证券法》规定核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信息披露范围,通过对发行条件的规定对发行人进行筛选。然而,核准制度给发行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包括信息披露成本和满足发行条件限制的成本。这些成本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满足核准程序。因此,许多国家通过设置小额豁免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简化信息披露要求,减轻发行成本。然而,小额豁免也带来了更多的欺诈行为,如美国低价股发行市场的问题。如何在保护投资者和便利企业融资之间达到平衡,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2、在现行法下股权众筹的合法途径——私募众筹

在中国现行《证券法》中,没有规定小额豁免的情况。因此,中小企业或创业企业在避免昂贵的核准程序方面只有选择非公开发行证券的道路。根据现行法,非公开发行证券只有一种界定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累积不超过200人。

特定对象的界定在现行《证券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一般认为特定对象指的是那些不需要证券法提供特殊保护的投资者,能够自我保护的投资者。一般包括与发行人有特殊关系、有丰富投资经验、有足够财产保护自己的人。实践中,各国一般采用财富标准来界定特定对象,因为财富标准相对客观,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确定的标准。然而,在中国目前并没有明确立法规定合适的财富标准来划分特定对象,只能根据个案具体分析。此外,中国的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很难确定投资者的收入和财产状况是否符合规定的财富标准。因此,实践中往往通过规定最低购买金额来确保投资者符合合格投资者要求,导致投资者的财富状况与购买能力之间存在差异。

具体到中国的股权众筹实践,天使汇等平台对参与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天使汇采取会员制,对投资者进行审核,没有证券投资经验的个人投资者被禁止参与,每个投资者的资金量必须达到一定的准入门槛,每个项目参与的投资者人数也严格限制,以避免超过人数限制。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众筹的法律风险及国外监管措施借鉴

    众筹的概述、特点、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域外众筹规制措施的借鉴。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传播的特性,为中小企业、创业者或个人进行融资提供了便利。随着众筹的迅速发展,国内对众筹的监管需求增加,可借鉴英国等地的监管措施,为规范国内众

  • 众筹发展存在的法律问题是如何的

    国内民间融资渠道不畅,非法集资以各种形态频繁发生,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众筹在形式上很容易越过雷区而变成非法集资。主要从以下方面区分非法融资与众筹融资。因此,目前法律上尚无明确规定的股权众筹若一旦控制不好,便极易与非法集资混淆。因众筹项目抄袭他

  • 众筹融资管理有哪些内容需要完善?

    根据《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股权众筹平台不得通过本机构互联网平台为自身或关联方融资。根据《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融资者不得同一时间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股权众筹平台就同一融资项目进行融资。根据《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 减少股权众筹风险的法律途径

    股权众筹是一种融资模式,融资既有收益也有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刑法》中的“非法集资”犯罪重新审慎考量;二是完善《证券法》中有关证券公开发行条款;三是细化股权众筹投资者的分类并明确其投资权限;四是明确股权众筹平台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

  • 房地产众筹法律风险
  • 股权众筹的法律构建
  • 股权众筹投资有哪几种法律风险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