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权众筹中,股东的身份往往无法直接体现。对于委托持股模式,众筹股东的名字不会在工商登记里显示,只会显示实名股东的名字。虽然法律承认委托持股的合法性,但仍需证明众筹股东有委托过实名股东。如果没有书面文件或其他证据证明委托关系,公司和实名股东可能否认众筹股东的身份,导致众筹股东难以证明自己的股东身份。
对于持股平台模式,众筹股东与公司之间隔了一个持股平台,公司股东名册只有持股平台,没有众筹股东。因此,众筹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非常间接,身份也相对隐晦,对公司几乎无法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许多众筹项目中,虽然众筹股东是公司股东,但几乎无法行使股东的权利,很少能亲自参加股东会、参与股东会表决和投票。
对公司而言,若每次股东会都有大量人参加,将对协调和决策造成困难。组织参加股东会的人数众多非常艰难;在召集股东会前,确定讨论的议题和问题也因人多嘴杂难以达成共识;即使成功组织股东会,由于众口难调,过半数通过任何表决都会困难重重。因此,让众筹股东参与决策会严重削弱公司的决策效率。
然而,若不尊重众筹股东的参与决策权,其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若公司收了股东的钱,却不为公司办事、不好好经营,或者挪用公司资产,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此,众筹股东至少要保证自己对公司的经营情况有知情权,公司也应当有完善的信息披露、法律和审计等第三方监督机制。同时,在必要时,众筹股东也最好拥有提议乃至表决罢免公司负责人的权利。
众筹股东参与股权众筹往往是看中公司的盈利能力。然而,公司法并未规定公司有税后可分配利润就必须分红。利润分配方案需经股东会表决通过后,才会根据该方案向股东分配红利。若股东会未表决通过,或者干脆不审议此议题,即使公司账上有大量税后利润,众筹股东也无法获得分红。公司可轻易以“税后利润用于公司长期发展再投资”为由,将众筹股东排除在外。若法律未规定强制分红,众筹股东最好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强制分红条款,即若有税后可分配利润,每年必须在指定日期向众筹股东分配。
在现实的股权众筹中,发起人与众筹股东之间常存在亲朋好友关系,操作往往不规范。有时候,只是朋友说要股权众筹,项目、公司和文件都未见,众筹款项就打到发起人个人银行账号。这笔款项的性质无法明确。法律上可理解为实物众筹,即发起人计划开发智能硬件,众筹款项并非获得公司股份,而是预付货款,发起人只需提供产品给众筹股东即可。也可理解为借款,众筹投资人将钱借给发起人,发起人到时候还钱并加上利息,但众筹投资人并非公司股东,无法分享公司估值、股权和分红。
股权众筹旨在降低投资门槛,因此绝大多数众筹股东为普通老百姓。普通人参与股权众筹时,不应将自己当作风险投资人。最好选择传统行业,收益可逾期、持续且稳定,而不追求高风险和高回报。在此前提下,认真考察投资项目,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或地域范围进行投资。同时,借鉴风险投资人的投资原则,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众筹发起人或拥有完善保障机制的众筹平台。
众筹的概述、特点、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域外众筹规制措施的借鉴。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传播的特性,为中小企业、创业者或个人进行融资提供了便利。随着众筹的迅速发展,国内对众筹的监管需求增加,可借鉴英国等地的监管措施,为规范国内众
国内民间融资渠道不畅,非法集资以各种形态频繁发生,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众筹在形式上很容易越过雷区而变成非法集资。主要从以下方面区分非法融资与众筹融资。因此,目前法律上尚无明确规定的股权众筹若一旦控制不好,便极易与非法集资混淆。因众筹项目抄袭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加上最新的股权众筹利器,新三板股权众筹切开了市场的缝隙,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必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股权众筹是如何参与进来的?新三板的融资量远大于天使的融资量,股权众筹平台开始从服务种子期的天使融资转向
根据《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股权众筹平台不得通过本机构互联网平台为自身或关联方融资。根据《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融资者不得同一时间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股权众筹平台就同一融资项目进行融资。根据《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第十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