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有犯罪事实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具体来说,要立案追究的行为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立案应当而且只能对犯罪行为进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为,就不能立案。立案时只需要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而又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至于整个犯罪的过程、犯罪的具体情节、犯罪人是谁等,并不要求在立案时就全部弄清楚,这些问题应当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解决。
此外,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和预备犯罪。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指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当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
公安机关立案程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已经接受的立案材料进行核对、调查的活动。其任务是正确认定有无犯罪事实的发生,应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为正确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打下基础。
为了做好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工作,一般采取下列步骤和方法:
事实审查是审查有无事件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否属于犯罪案件的过程。如果属于犯罪案件,还要审查对行为人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证据或证据线索审查的做法包括向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或自首人进行询问或讯问;向有关的单位或组织调阅与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有关的证据材料;必要时委托有关单位或组织对某些问题代为调查;对特殊案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必要的专门调查措施;对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认真进行审查,认为证据不充分的,告知自诉人提出补充证据,在立案前法院一般不再进行调查。
被害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可以向上级公安机关反映情况,要求上级公安机关督促下级公安机关立案。
二是可以向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提出,请求检察院予以监督。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七十三条第一款的明确规定,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应当受理。
经济犯罪的立案程序。公安机关在受理报案后,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决定立案,包括存在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属于管辖范围等。不予立案的,应制作通知书并在七日内送达报案人。经济犯罪包括基本罪名和选择罪名两种类型。侦查阶段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最后根据情况决定是
公安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说明是否立案理由的处理方式。依据相关法律,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纠正意见,并进行审查。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同时,刑事申诉需提交再审申请书、原法律文书、新证据等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审查。
刑事拘留期间是否发工资的问题。在刑事拘留期间,劳动者通常不会发工资,因为其无法履行工作职责并提供劳动成果。但经司法判决认定无罪后,应补发工资。另外,刑事申请再审是否能立案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会见被拘留的人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犯罪构成的四大要素,包括主体、主观、客体和客观方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犯罪构成的定罪过程,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等环节。另外,犯罪构成的要件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包含了衡量犯罪与否的准则以及需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条件。